摭
意思解释
摭
zhí基本解释
◎拾取,摘取。~拾。采~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手,庶声。字又作“拓”,从手,石声。本义:有选择的拾取。
2.同本义。
拓,拾也。陈、 宋语。 摭,取也。 有顺而摭也。 乃摭于鱼腊俎。 犹拾遗于涂,摭弃于野。 摭紫贝,搏耆龟。
pick up;
3.选取,摘取。
摭我华而不食我实。 往往摭《离骚》文而反之。
摭华(采摘其文章辞藻);摭裂(采摘细碎);摭实(摘取事实;据实)
select; choose; pluck; pick;
4.挑剔;指摘 。
摭赖(挑剔诬赖);摭罗(挑剔、罗织)
censure;
5.搜集。
摭其阴事以奏之,太祖遂疑之。
摭采(搜集采用)
collect;
外语翻译
- pick up, gather
- aufnehmen, aufheben , auswählen, küren
- recueilli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之石切 —— 拓字重文。《說文》:拓或从庶。揚子《方言》:取也,陳宋之閒曰摭。《禮・禮器》:有順而摭也。【疏】猶拾取也。《儀禮・有司徹》:乃摭于魚腊俎。【註】今文摭爲揲。《前漢・司馬遷傳贊》:至於采經摭傳,分散數家之事,甚多疏略。
又,施隻切,音釋 —— 亦與拓同。𡘋見拓字註。
又,職略切,音灼 —— 義同。
义本作[⿰扌⿸广⿱龷火]。
注解
〔摭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。
〔摭〕字拼音是zhí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扌、庶,五行属金。
〔摭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手,庶声。字又作“拓”,从手,石声。本义是有选择的拾取。
〔摭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í] ⑴ 拾取,摘取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之石切頁碼第405頁,第12字續丁孫
拓
拾也。陳、宋語。从手石聲。
摭
拓或从庶。
附注邵瑛羣經正字:「今經典从或體作摭……拓字經典不見。子、史多以『拓』為『開拓』之『拓』;又『拓落』亦作此:蓋截分為二字矣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貞石反頁碼第972頁,第6行,第1字述
拾也,陳宋語也。從手石聲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972頁,第6行,第2字述
拓或從庻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之石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417頁,第4字許惟賢第1051頁,第1字
拾也。
段注《有司》徹篇。乃摭于魚腊俎。俎釋三个。其餘皆取之。摘下云:拓果樹實也。《儀禮》摭古文作摕。此實非一字。因雙聲而異。
陳宋語。
段注《方言》。摭,取也。陳宋之閒曰摭。
从手。石聲。
段注之石切。古音在五部。
拓或从庶。
段注石聲庶聲皆古音五部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,從手、石聲。篆文、隸書、楷書同。字從「手」為義符,表示是手部的動作;從「石」為聲符,應該有兼義功能。依《說文》,「石」字本義為「山石也」,與「拓」字的意義關係比較複雜,以下分別說明。「拓」字有四個義項,其一為「拾也」,此義與「石」似無關,不兼義。其二為「丟擲」,此義與「石」有關,初民丟擲最容易的工具就是石頭,因此從「石」聲應該有兼義功能。其三為「開展、開墾」,開墾往往要去除土中的石頭,因此也可能有兼義功能。其四為「拓碑」,最早的「拓」是從石碑上把字摹下來(銅器、甲骨等的摹拓是較晚才出現的),因此也有兼義的功能。除了第一義外,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