猲
意思解释
国语辞典解释
猲
hè详细解释
动
1.恐惧、害怕。
《战国策 · 秦策一》:“秦虽欲深入,则狼顾,恐韩、魏之议其后也。是故恫疑虚猲,高跃而不敢进。”
2.威吓、恐吓。
《汉书 · 卷一五 · 王子侯表上》:“坐缚家吏恐猲受赇,弃市。”唐 · 颜师古 · 注:“猲谓以威力胁人也。”
外语翻译
- smoke or flames from fire; roast
- beängstigt, eingeschüchtert (Adj)
- terrifié, effrayé, apeuré, chien à petit museau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許竭切,音歇。《說文》:短喙犬也。《爾雅・釋畜》:短蝝,𤟩獢。《詩・秦風》:載獫𤟩獢。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許葛切,音喝 —— 義同。《集韻》本作歇,或作𤢔、獦。
又,《廣韻》:恐也。《前漢・王子侯表》:葛魁節侯寬,坐縛家吏,恐猲受賕棄市。又,〈王莽傳〉:各爲權勢,恐𤟩良民。【註】師古曰:𤟩,以威力脅之也 —— 音呼葛反。
又,《廣韻》:起法切;《集韻》:气法切,𡘋音姂 —— 義同。或作𤢔。
又,《集韻》:居曷切,音葛 —— 猲狙,巨狼。或作獦。
又,《集韻》:虛艾切,音餀 —— 犬臭也。
注解
〔猲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下,康熙部首是犬部。
〔猲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xiē、hè、gé、hài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犭、曷。
〔猲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xiē] ⑴ 〔~獢( xiāo )〕一种短嘴的猎狗。㈡ [hè] ⑴ 古通“嚇”,恐吓,吓唬。㈢ [gé] ⑴ 〔~狚〕巨大的狼。㈣ [hài] ⑴ 狗的气味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上反切許謁切頁碼第329頁,第7字續丁孫
猲
短喙犬也。从犬曷聲。《詩》曰:「載獫猲獢。」《爾雅》曰:「短喙犬謂之猲獢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九反切軒謁反頁碼第806頁,第6行,第2字述
短喙犬也。從犬曷聲。《詩》曰:「載獫猲獢。」《爾雅》曰:「短喙犬謂之猲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上反切許謁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891頁,第4字許惟賢第826頁,第6字
猲獢,
段注各本奪此二字。今依全書通例補。雙聲字也。
短喙犬也。
段注見《釋嘼》、《毛詩傳》。
从犬。曷聲。
段注許謁切。十五部。《毛詩》作歇。《爾雅》又作𤢔。今《爾雅・釋文》作獥。乃轉寫譌字也。〈詩〉《釋文》曰:《說文》音火遏反。
詩曰:載獫猲獢。
段注《秦風》四驖文。
《爾雅》曰:短喙犬謂之猲獢。
段注《釋嘼》文。此引詩,又引《爾雅》。可以證不𥏳不來也,騋牝驪牝也二條皆有譌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