裘
意思解释
裘
qiú基本解释
①皮衣。狐~。集腋成~。
②姓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衣,求声。本义:皮衣。古代“求”、“裘”同字。
2.同本义。
裘,皮衣也。 裘所以佐女功助温也。 掌为大裘 世以为裘者。 良治之子,必学为裘。 冬日麑裘。 狐裘不暖。 裘葛之遗。 裘马过世家。
裘马甚都(车马衣裘十分华美);裘膻(裘皮和膻气。代指清兵);狐裘;裘氏(周礼官名。制皮衣的工匠);裘冕(上古帝王祭天时所穿戴的衣冠)
fur coat;
3.古代制皮工匠的一种。
furrier;
动词
1.假借为“求”。求取。
熊罴是裘。
strive for; seek;
2.穿上皮衣 。
裘马(坐马车,穿裘衣。比喻权贵的豪华生活);裘马轻肥(衣轻裘,乘肥马。比喻富豪人家的少年)
put on fur coat;
国语辞典解释
裘
qiú详细解释
名
1.皮衣。
唐 · 李白《将进酒》:“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。”宋 · 刘克庄《苦寒行》:“十月边头风色恶,官军身上衣裘薄。”
轻裘、貂裘、皮裘。
2.姓。如宋代有裘万顷。
外语翻译
- fur garments; surname
- Fell, Fell (gegerbt) (S), Pelzmantel (S), Qiu (Eig, Fam)
- fourrur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求
《唐韻》:巨鳩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渠尤切,𡘋音求。《玉篇》:皮衣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舟人之子,熊羆是裘。【又】彼都人士,狐裘黃黃。《周禮・天官・司裘》:掌爲大裘,以供王祀天之服,中秋獻良裘,季秋獻功裘。《中論》:救寒莫如重裘。
义又,披裘公,人名。《高士傳》:披裘公曰:五月被裘負薪,豈取金者哉。
义又,菟裘,地名。《左傳・隱十一年》:使營菟裘,吾將老焉。【註】在梁父縣南。
义又,裘氏,亭名。《水經注》:沙水又東南逕裘氏鄕,裘氏亭西。
义又,姓。《通志・氏族略》:裘氏,衞大夫食采于裘,因氏焉。
又,《集韻》:渠竹切,音鞠 —— 義同。
又,《韻補》:渠之切,叶音其。《詩・豳風》:取彼狐狸,爲公子裘。
义《說文》作𧚍。
注解
〔裘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下,康熙部首是衣部。
〔裘〕字拼音是qiú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求、衣,五行属水。
〔裘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衣,求声。本义是皮衣。古代“求”、“裘”同字。
〔裘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qiú] ⑴ 皮衣⑵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巨鳩切頁碼第275頁,第4字續丁孫
𧚍
異體裘
皮衣也。从衣求聲。一曰象形,與衰同意。凡裘之屬皆从𧚍。
求
古文省衣。
附注徐鍇《繫傳》本作「古文求,此與裘意同」。按:古以獸皮為衣。甲骨文像衣裘,毛在外。金文子象形字加聲符「又」字為其聲,再省形從衣,變為形聲字。後又更「又」從「求」。小篆本此形。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甲骨文象多足蟲,即𧒔、蛷的本字。《說文》以『求』為『裘』的古文,象皮裘。不可從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六反切虔柔反頁碼第704頁,第6行,第1字述
皮衣也。從衣求聲。一曰象形,與衰同。凡裘之屬,皆從裘。
鍇注臣鍇曰:「裘以獸皮毛作之,以助女工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704頁,第7行,第1字述
古文求。此與裘意同。
鍇注臣鍇曰:「古象衣求形,後則加之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八上反切巨鳩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589頁,第1字許惟賢第696頁,第5字
皮衣也。从衣。象形。
段注各本作从衣求聲,一曰象形。淺人𡚶增之也。裘之制毛在外。故象毛文。
與衰同意。
段注皆从衣而象其形也。巨鳩切。古音在一部。
凡𧚍之屬皆从𧚍。
古文𧚍。
段注此本古文裘字。後加衣爲裘。而求專爲干請之用。亦猶加艸爲蓑。而衰爲等差之用也。求之加衣。葢不待小篆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