挠
意思解释
挠撓
náo基本解释
①搅,搅动:“使水浊者,鱼~之”。
②扰乱,阻止。~乱。阻~。
③弯曲(喻屈服)~曲( qū )。~折。~志(屈节从人)。百折不~。
④搔,轻轻抓。~痒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手,尧声。本义:扰乱。
2.同本义。
挠,扰也。 挠乱百度。 挠乱国家,几危社稷。 民以法难犯上,而上以法挠慈仁。 匈奴之众易挠乱也。 挠以军法。
挠乱(搅乱;扰乱);挠滑(惑乱,扰乱);挠正(扰乱正气);挠动(扰乱骚动)
disturb;
3.搅,搅动。
挠,搅也。 手挠顾指。 挠乱百度。 以指挠沸。 使水浊者,鱼挠之。
挠酒(搅和酒浆);挠混(搅浑);挠荡(搅扰激荡);挠扰(搅拌);挠搅(搅拌)
stir;
4.阻挠。
于是众人竭力挠之。
挠抑(阻挠抑止);挠抗(阻挠抗拒);挠阻(阻挠);挠沮(阻挠);挠格(阻挠,抗拒)
hinder;
5.恼乱,烦扰。
挠扰(烦扰;骚扰)
be vexed;
6.搔;抓 。
彼此轮流给对方挠痒;挠腮撧耳(抓搔腮颊,揪扯耳朵。形容慌乱焦急)
scratch;
7.屈服。
抑挠志以从君。 秦王色挠。 坚毅不挠。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,与民贼相搏。
挠志(挠屈志节);百折不挠;不屈不挠;挠折(屈服);挠弱(懦弱无能);挠沮(屈从退缩);挠屈(屈服);挠挫(屈服);挠节(屈节;屈从他人);挠辞(屈服的言词);挠法(枉法);挠情(曲徇私情)
flinch; yield;
8.弯曲。
栋挠。 其弓菑,则挠之。
挠折(弯曲折裂)
bend;
形容词
◎弱。
弓不试则劲挠诬。
挠弱(怯弱胆小);挠坏(败坏)
weak;
外语翻译
- scratch; disturb, bother; submit
- kratzen (V), löschen, kratzen
- gratter, déranger, fléchi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奴巧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女巧切,𡘋鐃上聲。《說文》:擾也。《釋名》:物繁則相雜撓也。《左傳・成十三年》:撓亂我同「盟」。【註】乃卯反 —— 或作摎。
又,《說文》:一曰捄也。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尼交切,音鐃 —— 抓也、搔也,亦擾也。又,屈也。《孟子》:不膚撓。【趙岐註】讀平聲 —— 或作𢪼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女敎切,音鬧 —— 義同。《左傳・成二年》:畏君之震,師徒撓敗。《史記・酷吏傳》:所愛者,撓法活之。《前漢・劉向傳》:守正不撓。
又,《唐韻》:呼毛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呼高切,𡘋音蒿 —— 攪也。《前漢・鼂錯傳》:匈奴之衆易撓亂也。【註】火高反,其字从手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爾紹切,音繞 —— 亦屈也。與揉同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人要切,饒去聲 —— 纏也。與繞同。《史記・太史公自序》名家苛察繳繞,或作撓。
又,《集韻》:馨幺切,音嘵 —— 撓挑,宛轉也。
义《正字通》:撓、橈,从手、从木,古互通;與鐃从金,音同義異。
考證
《前漢・劉向傳》守正不撓。
謹照原文獨處守正爲句,不撓衆枉爲句。謹據改爲不撓衆枉。
注解
〔撓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。
〔撓〕字拼音是náo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扌、堯。
〔撓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náo] ⑴ 攪,攪動:“使水濁者,魚~之”。⑵ 擾亂,阻止⑶ 彎曲(喻屈服)⑷ 搔,輕輕抓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奴巧切頁碼第403頁,第23字續丁孫
撓
擾也。从手堯聲。一曰捄也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咍勞反頁碼第973頁,第1行,第1字述
擾也。從手堯聲。一曰捄也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奴巧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2404頁,第3字許惟賢第1045頁,第2字
𢺕也。
段注此與《女部》嬈字音義皆同。
从手。堯聲。
段注奴巧切。二部。
一曰捄也。
段注捄篆下曰:一曰𢺕也。是撓𢺕捄三字義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