譴
意思解释
譴谴
qiǎn基本解释
◎責備。如:“天譴”、“譴責”。漢•王充《論衡•;自紀》:“文貴夫順合眾心,不違人意,百人讀之莫譴,千人聞之莫怪。”因罪受罰或被貶。如:“譴謫”。《元史•;卷一七四•;張孔孫傳》:“濫官放譴,不可復加任用。”罪過。《北史•;卷四十•;李彪傳》:“臣有大譴,則白冠氂纓盤水加劍,造室而請死。”明•;湯顯祖《南柯記•;第二十三齣》:“怎那經文呵,明寫著外面無干,偏則是女人之譴?”
国语辞典解释
譴谴
qiǎn详细解释
动
1.责备。
汉 · 王充《论衡 · 自纪》:“文贵夫顺合众心,不违人意,百人读之莫谴,千人闻之莫怪。”
天谴、谴责。
2.因罪受罚或被贬。
《元史 · 卷一七四 · 张孔孙传》:“滥官放谴,不可复加任用。”
谴谪。
名
◎罪过。
《北史 · 卷四〇 · 李彪传》:“臣有大谴,则白冠牦缨盘水加剑,造室而请死。”明 · 汤显祖《南柯记 · 第二三出》:“怎那经文呵,明写著外面无干,偏则是女人之谴?”
外语翻译
- reprimand, scold, abuse
- ausschimpfen, schelten
- juger, grond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去戰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詰戰切,𡘋音繾。《說文》:謫問也。《廣雅》:責也。《廣韻》:怒也、讓也。《正韻》:誚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畏此譴怒。【傳】罪責也。《戰國策》:太卜譴之曰:周之祭地爲祟。【註】謫問也。
义又,揚子《方言》:譴,喘轉也。【註】猶宛轉也。
又,《集韻》:姓也。
注解
〔譴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。
〔譴〕字拼音是qiǎ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訁、遣。
〔譴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qiǎn] ⑴ 責備。如:“天譴”、“譴責”。漢•王充《論衡•;自紀》:“文貴夫順合眾心,不違人意,百人讀之莫譴,千人聞之莫怪。”因罪受罰或被貶。如:“譴謫”。《元史•;卷一七四•;張孔孫傳》:“濫官放譴,不可復加任用。”罪過。《北史•;卷四十•;李彪傳》:“臣有大譴,則白冠氂纓盤水加劍,造室而請死。”明•;湯顯祖《南柯記•;第二十三齣》:“怎那經文呵,明寫著外面無干,偏則是女人之譴?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去戰切頁碼第75頁,第27字續丁孫
譴
謫問也。从言遣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喫絹反頁碼第213頁,第2行,第1字述
謫問也。從言遣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去戰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398頁,第9字許惟賢第179頁,第19字
謫問也。从言。遣聲。
段注去戰切。十四部。
白话解释
谴,对罪行处治并追问。字形采用“言”作边旁,采用“遣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。戰國文字從言、(?)聲,篆文從言、遣聲,隸書、楷書同篆文。字從「言」為義符,表示是與言語有關的動作;從「
(?)」、「遣」為聲符,不兼義,依《說文》,「?」字本義為「?商小塊也」,不過古文字學家都主張「?」字本義為「派遣軍隊」;「遣」字本義為「縱也(放走)」,二字都與「譴」義無關,因此不兼義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