攖
扌部20画左右结构U+6516
国语辞典解释
攖撄
yīng详细解释
动
1.扰乱。
清 · 王念孙《广雅疏证 · 卷三上 · 释诂》:“撄,乱也。”《庄子 · 庾桑楚》:“不以人物利害相撄。”宋 · 陆游《夜漏欲尽行度浮桥至钱清驿待舟》诗:“湛然方寸间,不受尘事撄。”
2.触犯、挨近。
《孟子 · 尽心下》:“虎负嵎,莫之敢撄。”
外语翻译
- oppose, offend, run counter to
- angreifen, herfallen über , entgegensetzen, gegenüberstellen
- attaqu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於盈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伊盈切,𡘋音纓 —— 拈也、亂也。
义又,觸也、迫近也。《孟子》:虎負嵎,莫之敢攖。
又,《集韻》:娟營切,音縈 —— 有所繫著也。《莊子・大宗師》:攖寧也者,攖而後成者也。【註】物縈亦縈,而未嘗不寧也。
义通作嬰。
注解
〔攖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。
〔攖〕字拼音是yī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扌、嬰。
〔攖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īng] ⑴ 见“撄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