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汉语字典 >

忤的意思解释

忄部7画左右结构U+5FE4

忄部

7画

4画

左右结构

形声字

NTFH

POJ

UMED

98040

1822

6672

U+5FE4

4423112 点、点、竖、撇、横、横、竖

的组词的笔顺

意思解释


基本解释

逆,不顺从。~耳(逆耳)。~逆(➊背犯,违反;➋不孝顺父母)。~视(逆视、抗视、正视相看)。

详细解释

动词

1.形声。从心,午声。本义:抵触,不顺从。

2.同本义。

宾客。 唐 · 李朝威《柳毅传》当死。 清 · 张廷玉《明史》

忤权(不屈服于权贵);忤物(触犯人;与人不合);忤怨(抵触而生怨);忤恨(违逆;反对);忤意(违逆心意);忤嫚(忤慢。违抗怠慢);忤触(触犯);忤鳞(直言犯上)

be disobedient to;

3.触动。

临风悼亡,愁心,匹鸟河洲上。 明 · 汪道昆《洛水悲》

touch;

4.交错。

阴阳散 《春秋元命包》

crisscross;

越南字释义

读音ngỗ。 同汉语释义。

国语辞典解释


详细解释

违逆、不顺从。

《新唐书 · 卷二二三 · 奸臣传上 · 李义府传》:“凡忤意者,皆中伤之。”《水浒传 · 第九七回》:“以此忤了蔡太师,寻他罪过。”

两岸词典解释


详细解释

违背;不顺从。

忤逆、忤慢、乖忤。

外语翻译


  • insubordinate, stubborn; wrong
  • respektlos , ungehorsam, unfolgsam
  • rebelle, obstiné

康熙字典


康熙字典原文

正文

卷别 :正文・卯集上 部首:心部 )

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𡘋五故切,音誤。說文》:逆也,本作啎。从午,吾聲。今作忤。後漢・鮑永傳》:持正之忤。又,忤忤。意不喜也。釋名》:靑徐謂女曰娪。娪,忤也。始生時人意不喜,忤忤然也。

又,或作牾。前漢・王莽傳》:無所牾意。亦作午。禮・哀公問》:午其衆,以伐有道。

亦作蘁。莊子・寓言篇》:使人乃以心服,而不敢蘁立。【音義】蘁音悟,逆也。

又,《正韻箋》:忤,亦作梧。釋名》:當塗曰梧丘。梧,忤也,與人相當忤也。

又,通作悟。史記・韓非傳》:悟言無所擊排。【註】悟作忤。

又,通作迕。前漢・食貨志》:好惡乖迕。【註】迕忤同。

注解

〔忤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上,康熙部首是心部

〔忤〕字拼音是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忄、午,五行属

〔忤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心,午声。本义是抵触,不顺从。

〔忤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wǔ] ⑴ 逆,不顺从

说文解字
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五故切頁碼493頁,第3

異體𠵦

啎逆也。从午吾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八反切頑五反頁碼1148頁,第1行,第1

啎逆也。從午吾聲。

鍇注臣鍇曰:「相逢也。《楚辭》曰:『重華不可牾兮。』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四下反切五故切古音第五部頁碼2982頁,第2許惟賢1294頁,第3

啎屰也。

段注屰各本作逆。今正。逆,迎也。屰,不順也。今則逆行而屰廢矣。相迎者必相屰。古亦通用逆爲屰。攷《儀禮》之梧受。《爾雅》、《釋名》之梧丘。太史公書之魁梧,枝梧。《漢書》之抵梧。皆是啎之譌字。啎,屰也。迎也。遻也。不識啎字,乃多妄改。《管子》七臣七主篇。事無常而法令申。不啎。則失國勢。《戰國策》有樓啎。呂覽明理篇。亂世之民長短頡啎百疾。高注。啎,迎也。字皆左吾右午。啎之或體也。姚宏云:《字書》無之。過矣。

从午。吾聲。

段注五故切。五部。

©2025 在线词典网[www.zxcidian.com]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
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、成语、字典在线查询网站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最终以新华字典、汉语词典、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