諡
意思解释
諡
shì基本解释
◎同“謚”。《説文•言部》:“諡,行之迹也。从言、兮、皿,闕。”
详细解释
名词
◎(形聲。从言,益聲。用言論給予褒貶,故從言。本作「諡」。本義:古代皇帝、貴族、大臣、傑出官員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後所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) 同本義。
諡,行之跡也。 諡者,別尊卑,彰有德也。 先王諡以尊名。 誄生時所行爲之諡。 增諡美顯,榮於身後。
諡法(由主祭者將名號贈給死者,以表彰他一生的功業);諡寶(古代帝王寢墓中,刻有帝后諡號的璽印);諡譜(記載諡號的譜牒);諡名(諡號)
posthumous title(of emperor, distinguished minister);
動
◎授與,加封;尤指死後追封。
幸德諡爲洞簫兮。 身死無名,諡爲至愚,恥及父母,爲天下笑。
諡告(贈諡的文告);諡典(贈諡的典禮)
confer;
国语辞典解释
諡
shì详细解释
名
◎依死者生前的事迹所给予的称号。
《说文解字 · 言部》:“谥,行之迹也。”《礼记 · 乐记》:“故观其舞,知其德,闻其谥,知其行也。”
动
◎加谥号。
《左传 · 宣公十年》:“改葬幽公,谥之曰灵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外语翻译
- posthumous name, posthumous title
- nach dem Tode verliehener Ehrenname (English: posthumous title) (S), Nachruf (S), einen Ehrennamen verleihen (V)
- Nom posthum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神至切,音示。《說文》:行之迹也。《爾雅・釋詁》:靜也。【疏】人死將葬,誄列其行而作之也。《釋名》:曳也。物在後爲曳,言名之於人亦然也。《白虎通》:諡之爲言引也,引列行之迹,所以進勸成德使上務節也。《增韻》:誄行立號,以易名也。汲冢《周書》:維周公旦、太公望,開嗣王業,攻于牧野之中,終葬,乃制諡敘法,大行受大名,細行受細名,行出于己,名生于人。《詩・大雅》:文王在上。【註】愼也、悉也,生存之行,終始悉錄之以爲諡也。《榖梁傳》:〔范甯註〕諡者,所以勸善而懲惡。《禮・檀弓》:死諡,周道也。【疏】殷以上有生號,仍爲死後之稱,周則死後別立諡。《周禮・春官・大史》:小喪賜諡。【疏】賜諡之制,實始於周也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𡘋於賜切,音縊。又,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𡘋羊至切,音肄 —— 義𡘋同。
义《類篇》:或省作𧨦,與諡別。
注解
〔諡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。
〔諡〕字拼音是shì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訁、㿽。
〔諡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言,益聲。用言論給予褒貶,故從言。本作「諡」。本义是古代皇帝、貴族、大臣、傑出官員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後所加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。
〔諡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hì] ⑴ 同“謚”。《説文•言部》:“諡,行之迹也。从言、兮、皿,闕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神至切頁碼第76頁,第25字續丁孫
諡
行之迹也。从言、兮、皿。闕。
鉉注徐鍇曰:「兮,聲也。」
附注徐鍇繫傳作「从言、兮,冊聲。」嚴可均校議:「諡,說解當作『益聲』。《一切經音義》卷十三引《說文》:『謚,行之迹也。从言,益聲。』」邵瑛羣經正字:「今經典以謚為諡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常利反頁碼第215頁,第2行,第2字述
行之迹也。從言、兮,皿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以行易其名也。臣以爲皿非聲,兮聲也。疑誤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備註段注改作「謚」。
白话解释
谥,嬉笑的样子。字形采用“言”作边旁,采用“益”作声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