詾
外语翻译
- noisily; uproarious; troublesom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𡘋許容切,音凶。《說文》:說也。《類篇》:訟也、盈也。一曰衆言。《五代史・四夷兀欲傳》:聚而謀者詾詾。
义又,《說文》或作𧧗,省作訩。〈蜀志・趙雲傳〉:天下訩訩,未知孰是。
义又,《韻會》亦作哅。《晉書・五行志》:元康中童謠云:城中馬子莫嚨哅,比至來年纏汝鬉。
又,《廣韻》:許拱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詡拱切,𡘋凶上聲 —— 亦衆言也。
义又,《廣韻》:詾,嚇也。
义又,《增韻》:喧戾之聲也。
义又,《韻會》亦作哅。《呂覽・樂成篇》:功之難立也。其必由哅哅耶。《荀子・解蔽篇》:聽漠漠以爲哅哅。《韻會小補》亦作㕳。
义又,通作兇。《史記・高祖紀》:天下匈匈,勞苦數歲。【師古註】喧擾之意。《前漢・東方朔傳》:君子不爲小人匈匈而易其行。【師古註】歡議之聲。
义又,通作兇。《前漢・翟方進傳》:羣下兇兇。
义又,通作凶。《後漢・蔡邕傳》:凶凶道路。
义又,通作洶。《後漢・何敬傳》:論議洶洶。
义又,或作汹。〈魏志・曹爽傳〉:天下汹汹。
义又,通作恟。焦氏《易林》:爭訟恟恟。
义又,或作忷。《舊唐書・文帝紀》:京師忷忷。
注解
〔詾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。
〔詾〕字拼音是xiō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訁、匈。
〔詾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xiōng] ⑴ 同“讻”。⑵ 众口纷喧,争论是非。⑶ 恐吓:“伊等技穷,知~余不恸……”⑷ 盈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許容切頁碼第75頁,第12字續丁孫
詾
訟也。从言匈聲。
訩
或省。
𧧗
詾或从兇。
附注段玉裁本作「訟也」,注云:「訟各本譌作說,今依《篇》、《韻》及《六書故》所據唐本正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吁封反頁碼第212頁,第3行,第3字述
說也。從言匈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《詩》云:『不告于訩。』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212頁,第4行,第1字述
或省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212頁,第4行,第2字述
訩或從兇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許容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397頁,第2字許惟賢第179頁,第4字
訟也。
段注訟各本譌說。今依篇,韵及《六書故》所據唐本正。《爾雅・釋言》、《小雅・魯頌傳》箋皆云:訩,訟也。按下文糸之云訟爭也。《說文》之通例如是。
从言。匈聲。
段注許容切。九部。
或省。
段注今詩如是作。
詾或从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