剸
意思解释
国语辞典解释
两岸词典解释
外语翻译
- cut
- Schrägstrich, Schmarre (S, EDV)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度官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徒官切,𡘋音團。《玉篇》:截也。《禮・文王世子》:其𠛬罪,則纖剸。
义又,《韻會》:裁也。
义又,《廣韻》:截木也。
又,《唐韻》:旨兗切;《集韻》:主兗切;《正韻》:止兗切,𡘋專上聲 —— 義同。
又,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:之轉切;《韻會》:之囀切,𡘋專去聲 —— 斷也。《廣韻》:細割切肉貌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朱遄切;《正韻》:朱緣切,𡘋音專 —— 與專同。《韻會》:擅也。一曰幷合制領也。《前漢・蕭何傳》:上以此剸屬任何關中事。【註】師古曰:剸,讀與專同。《荀子・榮辱篇》:信而不見敬者,好剸行也。
注解
〔剸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刀部。
〔剸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tuán、zhuā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專、刂。
〔剸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tuán] ⑴ 割;截断。《説文•首部》:“𩠹(剸),𢧵也。”《禮記•文王世子》:“其刑罪,則纖剸,亦告於甸人。”㈡ [zhuān] ⑴ 专擅。《集韻•𠑗韻》:“摶,擅也。”《荀子•榮辱》:“信而不見敬者,好剸行也。”⑵ 统领。《字彙•刀部》:“剸,并合制領也。”㈢ [zhuàn] ⑴ 切肉貌。《廣韻•線韻》:“剸,切肉皃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九上反切大丸切、旨沇切頁碼第295頁,第11字續丁孫
𩠹
𢧵也。从𩠐从𣃔。
剸
或从刀專聲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字从𣃔首會意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七反切職件反頁碼第738頁,第6行,第2字述
截也。從首,從斷。
鍇注臣鍇曰:「凡人有剸制,若人首一斷,不可復續也。會意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738頁,第7行,第1字述
或從刀專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九上反切大丸切、旨沇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1691頁,第1字許惟賢第741頁,第3字
𢧵𩠐也。
段注首字各本奪。今補。《斤部》曰:斷者,𢧵也。《戈部》曰:𢧵者,斷也。𢧵首則字从斷首會意。《集韵》、《類篇》皆云斷首是也。《廣雅》。𩠹,𣃔也。此引伸爲凡𢧵之偁也。
从斷𩠐。
段注舊誤,今正。斷亦聲。此舉會意包形聲也。大丸、旨沇二切。十四部。
或从刀。專聲。
段注《王褒傳》。水斷蛟龍。陸剸犀革。卽《蘇秦傳》之水斷牛馬陸𢧵鵠鴈也。剸與《刀部》剬義相近。古亦借爲專擅字。小徐本無此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