猰
犭部12画左右结构U+7330
意思解释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烏黠切;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:乙黠切,𡘋音札。《說文》:猰貐,獸名。《淮南子・本經訓》:殺猰貐。
又,《玉篇》:烏八切,音婠 —— 義同。
又,《集韻》:訖黠切,音戛。《玉篇》:雜犬也。《集韻》:犬也。
又,《廣韻》:古鎋切;《集韻》:居轄切,𡘋音𪈟。《廣韻》:雜犬。《集韻》:雜也。
又,《廣韻》:苦結切;《集韻》:詰結切,𡘋音挈。《廣韻》:猰犺,不仁。
又,《集韻》:獸名。
又,《集韻》:一結切,音噎 —— 猰㺄,似貙。或作䝟。
又,《集韻》:煙奚切,音鷖。又,壹計切,音翳 —— 義𡘋同。
义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本作䝟。詳豸部䝟字註。
注解
〔猰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下,康熙部首是犬部。
〔猰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yà、jiá、qiè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犭、契。
〔猰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à] ⑴ 〔~㺄〕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吃人凶兽,像貙,虎爪,奔跑迅速。㈡ [jiá] ⑴ 古书上说的一种狗。㈢ [qiè] ⑴ 〔~犺〕不仁;不顺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上反切烏黠切頁碼第332頁,第4字續丁孫
猰
異體𤟻
猰㺄,獸名。从犬契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