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汉语字典 >

蕭的意思解释

艹部16画上下结构U+856D

艹部

16画

13画

上下结构

AVHH 86,AVFJ 98

TLX

EXND

44227

U+856D

1225112321155212 横、竖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、竖、撇、竖、横、横、横折、竖折/竖弯、竖、横、竖

𢴼

的笔顺

意思解释


xiāo

基本解释

香蒿;艾蒿。《爾雅•釋草》:“蕭,萩。”《詩•王風•釆葛》:“彼釆蕭兮,一日不見,如三秋兮。”

冷落;淒涼。晋劉伶《北芒客舍》:“蚊蚋歸豐草,枯葉散蕭林。”

蕭灑;悠閑。清顧炎武《廣師》:“蕭然物外,自得天機,吾不如傅青主。”

騷然;擾亂。《漢書•張湯傳》:“及文帝欲事匈奴,北邊蕭然古兵。”

斜出。《廣雅•釋詁二》:“蕭,衺也。”

肅敬。《論語•季氏》:“吾恐季孫之憂,不在顓臾,而在蕭牆之内也。”

古國名。春秋時宋的附庸,滅于楚。地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北。

縣名。在安徽省北端,東鄰江蘇省,西接河南省。秦置縣。

姓。《通志•氏族略二》:“蕭氏,子姓。”

详细解释

名词

1.形聲。从艸,肅聲。本義:艾蒿。

2.同本義。

,艾蒿也。 《說文》萩。 《爾雅》。注:「即蒿。」茅。 《周禮 · 甸師》彼採兮。 《詩 · 王風 · 采葛》

蕭艾(臭草名。比喻不肖或平凡無才);蕭敷艾榮(比喻凡事委曲求全,以致飛黃騰達)

worm wood;

3.古國名 。春秋時宋的附庸,滅於楚。地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北。

楚子伐 《左傳》

Xiao state;

4.縣名 。在安徽省北端,東鄰江蘇省,西接河南省。秦置縣。

Xiao county;

5.姓。

君圭君玉(君圭,字君玉)。 宋 · 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

形容词

1.蕭條,冷落;荒涼。

天寒夜長,風氣索,鴻雁於徵,草木黃落。 晉 · 陶潛《自祭文》蚊蚋歸豐草,枯葉散林。 晉 · 劉伶《北芒客舍》滿目然。 宋 · 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屋舍然。 清 · 張廷玉《明史》

蕭屑(淒涼寂寞);蕭梢(草木凋落而蕭條的景象)

desolate; dreary;

2.稀疏。

說到知音,自古無多,白髮疏,青燈寂寞,老子婆娑。 元 · 張可久《折桂令 · 讀史有感》

蕭然;蕭瑟

rare;

3.草木茂密的樣子 。

蕭森(草木茂密的樣子);蕭蔘(草木茂盛的樣子);蕭槮(草木茂盛貌)

dense;

4.通「肅」( sù )。恭敬;嚴肅。

吾恐季孫之憂,不在 顓臾而在牆之內也。 《論語 · 季氏》此皆釁發牆而禍延四海者也。 《後漢書 · 傅蘷傳》

respectful; severe;

5.灑脫。

下泊降茅仙,閒隱洞天。 唐 · 顧況《山居即事》

蕭閒(灑脫悠閒);蕭放(蕭灑放浪);蕭遠(蕭灑遠逸)

free and easy;

国语辞典解释


xiāo

详细解释

1.一种香草。即艾蒿。

《说文解字 · 艸部》:“萧,艾蒿也。”《诗经 · 王风 · 采葛》:“彼采萧兮,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。”孔颖达正义引陆机曰:“今人所谓荻蒿者是也。”

2.姓。如南朝梁有萧统。

1.寂寥、冷清。

晋 · 刘伶《北芒客舍诗》:“蚊蚋归丰草,枯叶散萧林。”

萧索、萧瑟、景气萧条。

2.庄严、恭谨。

《论语 · 季氏》:“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 。”何晏集解引郑玄曰:“萧之言肃也,墙谓屏也,君臣相见之礼,至屏而加肃敬焉,是以谓之萧墙。”

两岸词典解释


xiāo

详细解释

1.寂寥;冷落。

萧然、萧疏、萧森。

2.《书》庄严;恭谨。通“肅”。

萧墙。

3.《书》香蒿。

彼采萧兮,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(《诗经‧王风‧采葛》)。

4.姓。

外语翻译


  • common artemisia; sighing of wind; mournful; dejected
  • traurig , Xiao (Eig, Fam)
  • triste, désert

康熙字典


康熙字典原文

正文

卷别 :正文・申集上 部首:艸部 )

唐韻》:蘇彫切;《集韻》:先凋切,𡘋音簫 —— 艾蒿也。詩・王風》:彼采蕭兮。【疏】今人所謂荻蒿者是也。禮・郊特牲》:蕭合黍稷,臭陽達于牆屋。

又,《詩・小雅》:蕭蕭馬鳴。【註】聲也。

又,《前漢・食貨志》:江淮之閒,蕭然煩費。【註】蕭然,猶騷然,勞動之貌。

又,蕭條,寂寥貌。宋玉〈九辨〉: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。【註】隂令促急風疾暴也。

又,《論語》:不在顓臾,而在蕭牆之內。【何晏註】蕭之言肅也,牆謂屛也 —— 君臣相見之禮,至屛而加肅敬。

又,斧名。左思〈魏都賦〉:蕭斧戢柯以柙刃。說文》〔註〕:蕭斧,芟艾之斧也。

又,國名。左傳・文十四年》:宋高哀爲蕭封人。【註】蕭,宋附庸國。

又,關名。前漢・武帝紀》:北出蕭關。

又,姓。潛夫論》:蕭氏,殷舊姓也。

又,叶音修。毛詩古音考》「冽彼下泉,浸彼苞蕭」,叶下周。屈原〈九歌〉:風颯颯兮木蕭蕭,叶下憂。〇【按】《周禮・地官》甸師蕭茅〔註〕:鄭讀所六反,至杜子春始讀爲簫。

注解

〔蕭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上,康熙部首是艸部

〔蕭〕字拼音是xiāo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艹、肅

〔蕭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艸,肅聲。本义是艾蒿。

〔蕭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xiāo] ⑴ 香蒿;艾蒿。《爾雅•釋草》:“蕭,萩。”《詩•王風•釆葛》:“彼釆蕭兮,一日不見,如三秋兮。”⑵ 冷落;淒涼。晋劉伶《北芒客舍》:“蚊蚋歸豐草,枯葉散蕭林。”⑶ 蕭灑;悠閑。清顧炎武《廣師》:“蕭然物外,自得天機,吾不如傅青主。”⑷ 騷然;擾亂。《漢書•張湯傳》:“及文帝欲事匈奴,北邊蕭然古兵。”⑸ 斜出。《廣雅•釋詁二》:“蕭,衺也。”⑹ 肅敬。《論語•季氏》:“吾恐季孫之憂,不在顓臾,而在蕭牆之内也。”⑺ 古國名。春秋時宋的附庸,滅于楚。地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北。⑻ 縣名。在安徽省北端,東鄰江蘇省,西接河南省。秦置縣。⑼ 姓。《通志•氏族略二》:“蕭氏,子姓。”

说文解字
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一下反切蘇彫切頁碼23頁,第7

蕭艾蒿也。从艸肅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反切先幺反頁碼86頁,第3行,第1

蕭艾蒿也。從艸肅聲。

鍇注臣鍇按:《爾雅》「蕭萩」注:即蒿也。古人言蕭斧,則謂芟艾之斧也;齊斧,剪齊之斧也。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一下反切蘇彫切古音第三部頁碼138頁,第1許惟賢59頁,第10

蕭艾蒿也。

段注《大雅》。取蕭祭脂。《郊特牲》。焫蕭合馨香。故毛公曰:蕭所以共祭祀。鄭君曰:蕭,薌蒿也。陸璣曰:今人所謂萩蒿也。或云牛尾蒿。許愼以爲艾蒿。非也。按陸語非是。此物蒿類而似艾。一名艾蒿。許非謂艾爲蕭也。齊高帝云:蕭卽艾也。乃爲誤耳。又按《曹風》傳曰:蕭,蒿也。此統言之。諸家云薌蒿艾蒿者,析言之。

从艸。肅聲。

段注蘇彫切。古音在三部。音修。亦與肅同音通用。《甸師》。共肅茅。杜子春讀肅爲蕭。蕭牆,蕭斧皆訓肅。

©2025 在线词典网[www.zxcidian.com]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
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、成语、字典在线查询网站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最终以新华字典、汉语词典、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