搰
扌部12画左右结构U+6430
外语翻译
- dig; turbid; exert; (Cant.) to shake
- mischen, mixen
- creuser (le sol), faire un trou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戸骨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胡骨切,𡘋音鶻,讀與活近。《說文》:掘也。《呂覽》:水之性淸,土者搰之。【註】濁也、亂也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苦骨切,音窟 —— 義同。〈吳語〉:狐埋之而狐搰之,是以無成功。【註】發也。
义又,用力貌。《莊子・天地篇》:搰搰然用力甚多,而見功寡。
又,《正韻》:古忽切,音骨 —— 義同。
义俗作搰,非。
注解
〔搰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。
〔搰〕字拼音是hú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扌、骨。
〔搰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hú] ⑴ 挖,掘出:“狐埋之而狐~之,是以无成功”。⑵ 扰乱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戶骨切頁碼第406頁,第24字續丁孫
搰
掘也。从手骨聲。
附注桂馥義證:「或作『𢪏』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胡兀反頁碼第976頁,第2行,第1字述
掘也。從手骨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戸骨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428頁,第1字許惟賢第1055頁,第9字
掘也。
段注《吳語》。夫諺曰:狐埋之而狐搰之。是以無成功。韋注。搰,發也。《玉篇》云:《左傳》搰褚師定子之墓。本亦作掘。
从手。骨聲。
段注戶骨切。十五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