脣
月部11画半包围结构U+8123
外语翻译
- lips
- Lippe, Randabschluss (von Gefäß) (S)
- lèvre, lèvres, lèvr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䫃
《唐韻》:食倫切;《韻會》:船倫切;《正韻》:殊倫切,𡘋音漘。《說文》:口耑也。《玉篇》:口脣也。《釋名》:脣,緣也,口之緣也。《春秋元命包》:脣者,齒之垣。《榖梁傳・僖三年》:語曰:脣亡則齒寒。
义又,牛脣,草名。《爾雅・釋草》:蕒,牛脣。【註】水蕮也。
又,《類篇》:彌盡切,音泯 —— 䐇合無波際貌。
义《集韻》或作䐇、,《韻會》亦書作脤。
注解
〔脣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下,康熙部首是肉部。
〔脣〕字拼音是chún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辰、⺼。
〔脣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chún] ⑴ 同“唇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食倫切頁碼第129頁,第20字續丁孫
脣
口耑也。从𠕎辰聲。
䫃
古文脣从𩑋。
附注按:各本「」均作「脣」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八反切是倫反頁碼第334頁,第2行,第2字述
口耑也。從肉辰聲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334頁,第2行,第3字述
古文脣從頁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食鄰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668頁,第4字許惟賢第298頁,第6字
口耑也。
段注口之厓也。假借爲水厓之字。鄭注乾鑿度引詩寘之河之脣。
从肉。辰聲。
段注食鄰切。古音十三部。
古文脣。从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,上「辰」下「肉」。篆文從肉、辰聲。從「肉」,指與人體有關;「辰」表示音讀。《說文》另收有古文從頁、辰聲。楷書從篆文來。在六書中都屬於形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