瑱
意思解释
瑱
tiàn基本解释
①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的装饰物,用玉、石、贝等制成。
②美玉:“荣重馈兼金,巡华过盈~。”
③古通“填”,填充:“金精玉英~其里。”
详细解释
名词
◎古人冠冕上分垂于两耳侧的玉饰;美玉 瑱,似玉充耳也。从玉,真声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按,天子以玉,诸侯以石,字亦作磌。玉之瑱也。——《诗·鄘风·君子偕老》。笺:“塞耳也。”玉瑱——《周礼·弁师》瑱用白纩。——《仪礼·士丧礼》角瑱。——《礼记·檀弓》其又以规为瑱也。——《国语·楚语》
jade;
动词
◎通“填”。充填。金精玉英瑱其里,瑶珠怪石琗其表。——晋 郭璞 《江赋》目作宴瑱饱,腹作宛恼饥。——《乐府诗集•清商曲辞六•;西乌夜飞二》
fill; stuff;
瑱
zhèn基本解释
◎镇压坐席的玉器。玉~。
详细解释
名词
◎通“镇”。压物用的玉器。 瑶席兮玉瑱,盍将把兮琼芳。 ——《楚辞•九歌•;东皇太一》王逸 注:“瑱,一作镇。” 洪兴祖 补注:“瑱,压也,音镇。” 蒋骥 注:“玉瑱,所以压席者。”
ballast; weight;
国语辞典解释
瑱
tiàn详细解释
名
◎古代系于冠冕两侧,垂在耳旁,用以塞耳的玉饰。
《说文解字 · 玉部》:“瑱,以玉充耳也。”《左传 · 昭公二十六年》:“以币锦二两,缚一如瑱。”晋 · 杜预 · 注:“瑱,充耳。”唐 · 孔颖达 · 正义:“礼以一绦五采横冕上,两头下垂,系黄绵,绵下又县玉为瑱以塞耳。”《战国策 · 齐策四》:“彻其环瑱,至老不嫁,以养父母。”
动
◎充填。
《文选 · 郭璞 · 江赋》:“金精玉英瑱其里,瑶珠怪石琗其表。”
外语翻译
- a gem used as ear plug; a jade earring
- bouchon d'oreille en jad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义《字彙》:俗瑱字。
注解
〔瑱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上,康熙部首是玉部。
〔瑱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tiàn、tián、zhè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⺩、真。
〔瑱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tiàn] ⑴ 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的装饰物,用玉、石、贝等制成。⑵ 美玉:“荣重馈兼金,巡华过盈~。”⑶ 古通“填”,填充:“金精玉英~其里。”㈡ [zhèn] ⑴ 镇压坐席的玉器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他甸切頁碼第8頁,第13字續丁孫
瑱
異體瑱
以玉充耳也。从玉眞聲。《詩》曰:「玉之瑱兮。」
鉉注臣鉉等曰:今充耳字更从玉㫄充,非是。
𦗁
瑱或从耳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一反切趯練反頁碼第46頁,第7行,第1字述
以玉充耳也。從玉眞聲。《詩》曰:「玉之瑱兮。」
鍇注臣鍇曰:「《詩》云:『充耳琇瑩。』《左傳》說錦縛一如瑱,謂之卷緊似充耳也。《國語》、左史之言『吾憖寘之於耳,對曰豈以規爲瑱乎?』規諫也,然則瑱入耳也。若《西都賦》:『玉瑱以居楹。』則音鎮,謂爲玉鎮在柱下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47頁,第2行,第1字述
瑱或從耳。
鍇注臣鍇曰:「此以耳爲形,眞爲聲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佗甸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52頁,第3字許惟賢第21頁,第6字
㠯玉充耳也。
段注詩《毛傳》曰:瑱,塞耳也。又曰:充耳謂之瑱。天子玉瑱。諸矦以石。按瑱不皆以玉。許專云以玉者,爲其字之从玉也。凡字从某爲某之屬。許君必言其故。
从王。眞聲。
段注佗甸切。十二部。
詩曰:玉之瑱兮。
段注《鄘・君子偕老》文。今詩兮作也。《女部》又引邦之媛兮。可知此篇也字古皆作兮。孫毓詩評亦引玉之瑱兮。
瑱或从耳。
段注《攷工記》注引《左傳》。縳一如瑱。《釋文》曰:瑱本或作𦗁。耳形眞聲。不入《耳部》者,爲其同字異處。且難定其正體或體。凡附見之例眡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