忹
忄部7画左右结构U+5FF9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五音集韻》:紆往切,音枉 —— 邪曲也。
义又,姓。元時驍州有此姓。
注解
〔忹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上,康熙部首是心部。
〔忹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kuáng、wǎ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忄、壬。
〔忹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kuáng] ⑴ 古同“狂”。㈡ [wǎng] ⑴ 邪曲,不正。⑵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上反切巨王切頁碼第331頁,第8字續丁孫
𤝵
異體狂、𤝶、𢙌
狾犬也。从犬𡉚聲。
𢚇
異體忹
古文从心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九反切倦匡反頁碼第811頁,第6行,第1字述
狾犬也。從犬𡉚聲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811頁,第6行,第2字述
古文從心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上反切巨王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1903頁,第4字許惟賢第831頁,第10字
狾犬也。
段注二篆爲轉注。叚借之爲人病之偁。
从犬。𡉚聲。
段注巨王切。十部。
古文从心。
段注按此字當从古文作。小篆變爲从犬。非也。
白话解释
狂,疯狗。字形采用“犬”作边旁,“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至篆文字形皆為從犬、?聲。「犬」為狗,作為形符,表示義與犬有關;「?」為屮立土上,義為草木蓬勃生長,引申為不受限制約束,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,表示音讀。聲符「?」,戰國秦系文字省作「」、隸書省作「主」、楷書再省作「王」,已不見聲符示義之結構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