肇
意思解释
肇
zhào基本解释
①开始,初始。~始。~生。~端。~基(开始建立基础,打基础)。~造(开始建立)。
②引发。~事(a。引起事故;b。闲事)。~祸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攴,肇( zhào )省声。从攴( pū ),与打击有关。本义:击。
2.同本义。
肇,击也。
strike;
3.创建。
肇我邦予有夏。 乃穆考文王,肇国在西地。
肇台(始建功业);肇国(创建国家)
create; establish; found; originate;
4.矫正。
端木肇末。
correct; ratify;
5.引起;引发;招惹。
各界同乡会深恐人杂肇衅。
肇衅(挑起事端);肇乱(引起动乱)
cause;
副词
◎开始,最初。
肇建帝业,开国有晋。 顾自自国肇造,变乱纷乘。
肇判(开始分辨;始有区别);肇造(初造,始建);肇创(初创);肇兴(始兴;初起);肇称(始称)
at first; at the very beginning;
国语辞典解释
肇
zhào详细解释
动
1.首度、开端。
《尔雅 · 释诂上》:“初、哉、首、基、肇、祖、元、胎、俶、落、权舆 ,始也。”《楚辞 · 屈原 · 离骚》:“皇览揆余初度兮,肇锡余以嘉名。”
2.发生、引起。
肇祸、肇事。
3.端正。
《国语 · 齐语》:“𫁟本肇末,劝之以赏赐,纠之以刑罚。”
名
◎姓。如战国时赵国有肇贾。
外语翻译
- begin, commence, originat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治小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直紹切,𡘋音趙。《說文》:擊也。
义又,《廣韻》:始也。《書・舜典》:肇十有二州。【傳】肇,始也。又,〈仲虺之誥〉:肇我邦于有夏。【傳】始我商家國于夏世。
义又,正也。〈齊語〉:竱本肇末。【註】竱,等也;肇,正也 —— 謂先等其本以正其末也。
义又,敏也。《爾雅・釋言》:肇,敏也。《書・酒誥》:肇牽車牛遠服賈。
义又,長也。《爾雅・釋詁》:肇,謀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肇敏戎公,用錫爾祉。【傳】肇,謀也。【釋文】《韓詩》云:長也。
义又,山名。《山海經》:華山靑水之東有山,名曰肇山。
义又,與兆同。《詩・大雅》:以歸肇祀。【傳】肇,始也 —— 始歸郊祀也。【箋】肇,郊之神位也。【疏】肇,宜作兆。〈春官・小宗伯〉云兆五帝于四郊,是也。又,〈商頌〉:肇域彼四海。【箋】肇,當作兆。【疏】言正天下之經界,以四海爲兆域。
又,《集韻》:杜皓切,音道 —— 擊也。
注解
〔肇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聿部。
〔肇〕字拼音是zhào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𢼄、聿,五行属木。
〔肇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攴,肇( zhào )省声。从攴( pū ),与打击有关。本义是击。
〔肇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ào] ⑴ 开始,初始⑵ 引发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治小切頁碼第97頁,第4字續丁孫
𦘟
異體肇、𢾹
擊也。从攴,肈省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六反切池沼反頁碼第259頁,第3行,第2字述
撃也。從攴,肈省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………古音第-部頁碼第504頁,第-字許惟賢第226頁,第-字
◆ 文七十八。
段注宋本作七十七。按:古無肇、𣀩二字。𣀩者,《土部》壞之籒文。肇者,《戈部》肈之俗字。《玉篇》云:肇,俗肈字。《五經文字》云:肈作肇譌。可證也。經典《釋文》、《開成石經》肈皆從戈。近經典皆改從攵。妄人竄入《說文》,甚矣,此書攷正之不可緩也。今𠛹二字以還古,實七十六字。
字形解说
字始見於金文,異體眾多,基本結構主要從?、從聿,可隸作肇、、肈、
、
等字,已作始意。篆文有收〈戈部〉的肈和〈戶部〉的肁。《說文》:「肈,上諱。」此避漢和帝諱。李舟《切韻》:「肈,擊也。」字宜從戈、肁聲。段注:「按古有肈無肇,从戈之肈,漢碑或从殳,俗乃从攵作肇。肁者,始開也,引伸爲凡始。漢人肁字不行,衹用肈字訓始。」《說文》:「肁,始開也。从戶、从聿。」段注:「引伸為凡始之偁。凡經傳言肈,始者,皆肁之叚借,肈行而肁廢矣。」大徐本《說文》的〈攴部〉有增肇字:「肇,擊也。从攴肈省聲。」此字原《說文》未收。隸書字從殳。楷書則改從攴,楷書以後字形因承不變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