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汉语字典 >

鯊的意思解释

魚部18画上下结构U+9BCA

魚部

18画

7画

上下结构

IITO

EHNWF

VKMR

39336

U+9BCA

441234335251214444 点、点、提、竖、撇、点、撇、撇、横撇/横钩、竖、横折、横、竖、横、点、点、点、点

的组词的笔顺

意思解释


shā

基本解释

〔~魚〕海洋中的大魚,種類很多。有的種類頭上有一噴水孔。性兇猛,捕食其他魚類。鰭稱魚翅,肝可制魚肝油。亦作“沙魚”;亦稱“鮫”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
1.吹沙魚 。亦稱“鯊鮀”、“鮀”,是一種生活在溪澗的小魚。

鯊潯(有吹沙魚遊動的海邊)

siluroid;

2.鯊魚 ,亦稱“鮫”。包括大約225種食肉性的板鰓亞綱魚類,主要生活於熱帶與亞熱帶的海洋中,具紡錘形的身軀和歪形尾以及堅硬的通常是灰色的皮膚,皮膚上有大量的瘤子,顯得很粗糙,吻部突出於嘴的前邊,兩邊都有鰓孔,雄魚有鰭腳和伸長的腹鰭。

shark;

国语辞典解释


shā

详细解释

1.软骨鱼纲鲛目鱼类的通称。约有二百至二百五十种,多生活在海中。肉食性,性情凶猛。肉可食,肝可制成鱼肝油,鳍可做鱼翅,用途很广。

2.一种生活在溪涧的小鱼。

明 · 李时珍《本草纲目 · 卷四四 · 鳞部 · 鲨鱼》:“此非海中沙鱼,乃南方溪涧中小鱼也。居沙沟中,吹沙而游,咂沙而食。”

两岸词典解释


shā

详细解释

鱼名。呈纺锤状而稍扁,体型大而凶猛。口横向裂开,牙锋锐利,胸鳍、腹鳍大,尾鳍发达。攻击时行动敏捷,捕食其他鱼类为生。也作“沙鱼”(陆⃝今不用)、“鮫”、“鲨鱼”。

外语翻译


  • shark
  • Haifisch, Hai (S)
  • requin

康熙字典


康熙字典原文

正文

卷别 :正文・亥集中 部首:魚部 )

廣韻》:所加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師加切,𡘋音沙 —— 與魦同。爾雅・釋魚》:鯊,鮀。【註】今吹沙小魚。【疏】鯊,一名鮀。陸璣云:魚狹而小,嘗張口吹沙。通雅》:鯊,吹沙小魚,黃皮黑斑,正月先至,身前半闊而扁,後方而狹,陸氏以爲狹小,非也。詩・小雅》:魚麗于罶,鱨鯊。

又,海鯊。正字通》:靑目赤頰,背上有鬣,腹下有翅,味肥美。六書故》曰:海中所產,以其皮如沙得名,哆口無鱗,胎生,大者伐之盈舟。

又,《集韻》:所嫁切,沙去聲 —— 義同。

又,叶山宜切,音師。徐幹〈齊都賦〉:罛鱣鮷,網鯉鯊;拾𧓍珠,籍蛟蠵。

注解

〔鯊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亥集中,康熙部首是魚部

〔鯊〕字拼音是shā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沙、魚

〔鯊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shā] ⑴ 〔~魚〕海洋中的大魚,種類很多。有的種類頭上有一噴水孔。性兇猛,捕食其他魚類。鰭稱魚翅,肝可制魚肝油。亦作“沙魚”;亦稱“鮫”。

说文解字
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十一下反切所加切頁碼388頁,第20

異體𩵮

魦魚名。出樂浪潘國。从𤋳,沙省聲。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二十二反切所加反頁碼940頁,第7行,第1

魦魚也。出樂浪潘國。從魚,沙省聲。

鍇注臣鍇曰:「今沙魚皮有珠文,可飾刀劒靶。皮亦可食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十一下反切所加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2315頁,第2許惟賢1007頁,第6

魦魦魚也。出樂浪潘國。从魚。沙省聲。

段注《詩・小雅》有鯊。則爲中夏之魚。非遠方外國之魚明甚。葢詩自作沙字。吹沙小魚也。樂浪潘國之魚必出於海。自作魦字。其狀不可得而言也。或云卽鮫魚。然魦鮫二篆不相連屬也。所加切。十七部。

©2025 在线词典网[www.zxcidian.com]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
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、成语、字典在线查询网站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最终以新华字典、汉语词典、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