沱
意思解释
沱
tuó基本解释
◎可以停船的水湾(多用于地名)石盘~;金钢~(均在中国四川省)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水,它声。本义:江水支流的通名。
2.同本义。
沱,江别流也。
沱汜(泛指江水支流)
tributary;
3.可以停船的水湾 。多用于地名。四川省有朱家沱、石盘沱等。
arm; small bay in a river;
4.沱江 。长江的支流,在四川省。
Tuo River;
形容词
1.恸哭的,泪如雨下的。
出涕沱若,戚嗟若。
wailing;
2.大雨瓢泼的样子。
噫欠为飘风,濯手大雨沱。
rainy;
国语辞典解释
沱
tuó详细解释
名
1.水湾,多用于地名。
北周 · 庾信《将命使北始渡瓜步江诗》:“輴轩临碛岸,旌节映江沱。”
朱家沱、石盘沱。
2.参见“沱江”条。
形
1.水势盛大。参见“滂沱”条。
2.流泪的样子。
《易经 · 离卦 · 象曰》:“出涕沱若,戚嗟若。”
外语翻译
- rivers, streams, waterways; flow
- kleine Bucht an einem Flussufer (S), abspringen, springen (V), tränenvoll, tränenreich (Adj)
- petite baie d'une rivièr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徒何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唐何切;《正韻》:湯何切,𡘋音駝。《說文》:水別流也,出㟭山㊟〔「水」字應為「江」字。《說文》沱:江別流也,出㟭山東,別爲沱〕。《書・禹貢》:岷山導江,東別爲沱。《註》引《爾雅・釋水》:水自江出爲沱,漢爲潛。《詩地理攷》:蔡氏曰:南郡枝江縣有沱水,其流入江,而非出於江也。華容縣有夏水,首出於江,尾入於沔,亦謂之沱 —— 此荆州之沱。蜀郡郫縣江沱在東,西入大江;汶江縣江沱在西南,東入江 —— 此梁州之沱。戴侗曰:沱名不一,梁州之沱,特其大者耳。
义又,滹沱,河名,在定州。
义又,涕垂貌。《易・離卦》:出涕沱若。
义又,大雨貌。《詩・小雅》:俾滂沱矣。
又,《廣韻》:徒可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待可切,𡘋音柁 —— 與𣵺同。瀢𣵺,沙土往來貌。郭璞〈江賦〉:碧沙瀢𣵺而往來。
义又,與沲同。潭沲,隨波貌。郭璞〈江賦〉「隨風猗萎,與波潭沲」,杜甫詩「春光潭沲秦東亭」,今作淡沱。
又,《集韻》:陳知切,音馳 —— 與池同。
考證
《說文》水別流也。
謹照原文水改江。
注解
〔沱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。
〔沱〕字拼音是tuó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它,五行属水。
〔沱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水,它声。本义是江水支流的通名。
〔沱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tuó] ⑴ 可以停船的水湾(多用于地名)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徒何切頁碼第359頁,第9字續丁孫
沱
異體沲、𣴾
江別流也。出㟭山東,別爲沱。从水它聲。
鉉注臣鉉等曰:沱沼之沱,通用此字。今別作池,非是。
附注陳夢家《禺邗王壺考釋》:「金文沱、池一字,以池為池沼,為停水,為城池,皆非朔義。池即沱,而沱者水之別流也……江之別流曰沱,亦曰渚,亦曰汜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一反切豆科反頁碼第874頁,第6行,第1字述
江別流也,出㟭山東,別爲沱。從水它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漢書》:「沱出南郡枝江縣西,東入江。」今又爲池字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徒何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2068頁,第1字許惟賢第905頁,第3字
江別流也。
段注《召南》曰:江有沱。《釋水》曰:水自江出爲沱。《毛傳》曰:沱,江之別者。按今《說文》衍流字。宜刪。沱爲江之別。如勃澥爲海之別。立文正同。《禹貢》某氏注云:沱,江別名。江別名,謂江之別出者之名也。別皆彼列切。
出崏山東。
段注句。
別爲沱。
段注《禹貢》曰:岷山道江。東別爲沱。按荆州,梁州皆有沱。《地理志》蜀郡郫下曰:《禹貢》江沱在西。東入江。汶江下曰:江沱在西南。東入江。皆謂梁州沱也。於南郡枝江曰:江沱在西。東入江。謂荆州沱也。道江之東別爲沱。自當謂梁州者。鄭注《尙書》不信《地理志》所說。以今水道言之。《水道提綱》曰:江至灌縣曰都江。分爲二派。其南流者,正派也。其東流經郫縣新緐成都新都金堂,南經𥳑州資陽資縣富順,至瀘州復入江者,沱江也。沱江會北來綿雒諸水而南入江曰中水。是首受江,尾入江。與《漢志》合。然此郫之沱耳。汶江之沱尙當在其上流。未審今何水。
从水。它聲。
段注徒何切。十七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