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
意思解释
策
cè基本解释
①古代的一种马鞭子,头上有尖刺。
②鞭打。~马。鞭~。
③激励,促进。~动。~勉。
④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。简~。
⑤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、授爵或免官。~命。~免。~封。
⑥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。~论。~问。
⑦杖。~杖。
⑧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,形状与“筹”相似。
⑨计谋,主意,办法。上~。献~。决~。政~。~划。束手无~。
⑩书法用字名称,指仰横。
⑪姓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竹,朿( cì )声。“朿”,指带有芒刺的植物,作“策”的声符,同时兼表字义。本义:竹制的马鞭(头上有尖刺。
2.同本义。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,包括缰绳之类。
軓前十尺而策半之。 则仆执策立于马前。 绕朝赠之以策。 左师为已短策。 伤吻敝策。 齐闵王将之鲁,夷维子执策而从。 执策而临之。 振长策而御宇内。
策辔(马鞭与马缰);策彗(以带叶竹帚制作的马鞭)
whip;
3.策略;计谋。
立盐铁,始张利官以给之,非长策也。 惠文、 武、昭襄蒙故业,因遗策。 予更欲一觇北,归而求救国之策。
上策;下策;失策(策略上失误);策无遗算(谋略周密准确,没有遗漏失算之处)
tacticsplan; scheme;
4.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,成编的叫做策。
单执一札谓之为简,连编诸简乃名为策。 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,则策命之。 书策稠浊,百姓不足。
策府(帝王藏书之所);策简(指簿册文书);策牍(简策版牍。后指书写用的纸张)
bamboo or wooden slips used for writing on in ancient China;
5.策书。古代君主对臣下封土、授爵、免官或发布其他敕令的文件。引申为策命;策免。
策勋十二转,赏赐百千强。
策命(用策书任命);策拜(帝王以策书命官);策文(诏书之类的文告)
document;
6.古代称应试者对答的文字为策。也指一种议论文体。
《治安策》 《教战守策》
策套(科举时代应试者应付策问考试的材料);策学(科举时代供考生应付考试的短文集);策题(科举策试的试题);策第(策试和选评)
answer;
7.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(小竹片)。
善数不用筹策。
策筹(同“筹策”。古代计算工具)
chip;
8.卜筮用的蓍草。
詹尹乃端策拂龟。 错龟数策。
端策(把蓍草摆正)
alpine yarrow;
动词
1.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。引申为驾驭。
将入门,策其马。 乘坚策肥,履丝曳缟。 策之不以其道。
鞭策;策马(鞭马);策马飞舆(驾马车疾行)
whip;
2.督促;使进步 。
策厉(督促勉励);策进(促进)
instigate; stir up;
3.拄着;拄着棍杖。引申为搀扶;架起。
策扶老以流憩,时矫首而遐观。
策杖(执持拐杖。又称扶杖、拄杖);策踵(扶杖接踵而来);策立(站立)
support;
4.谋划;策划。
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。
策效(谋划效力);策驭(谋划掌握);策选(谋划选取)
plan; plot;
国语辞典解释
策
cè详细解释
名
1.马鞭。
《左传 · 文公十三年》:“乃行绕朝赠之以策。”《文选 · 贾谊 · 过秦论》:“及至始皇,奋六世之余烈,振长策而御宇内。”
2.拐扙。
《淮南子 · 墬形》:“夸父弃其策,是为邓林。”《文选 · 孙绰 · 游天台山赋》:“被毛褐之森森,振金策之铃铃。”
3.蓍草称为“策”。
《史记 · 卷一二八 · 褚少孙补 · 龟策传》:“夫摓策定数,灼龟观兆,变化无穷。”宋 · 王安石《礼乐论》:“是故天之高也,日月星辰阴阳之气,可端策而数也。”
4.计谋。
《战国策 · 秦策一》:“臣出必故之楚,以顺王与仪之策,而明臣之楚与不也。”
献策、束手无策。
5.古代以竹简记事然后连编成策。
《孟子 · 尽心下》:“吾于武成,取二三策而已矣。”《仪礼 · 聘礼》:“百名以上书于策,不及百名书于方。”
6.文体名。内容以陈述政事的计划为主。
汉 · 武帝《诏贤良》:“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,受策察问,咸以书对。”
7.永字八法之一,为斜书向上之一笔。
8.姓。如明代有策敏。
动
1.鞭打、驱使。
《楚辞 · 宋玉 · 九辩》:“郤骐骥而不乘兮,策驽骀而取路。”北周 · 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乘白马而不前,策青骡而转碍。”
策马前进。
2.督促、勉励。
南朝齐 · 萧子良《与孔中丞稚珪书》:“孜孜策励,良在于斯。”《宋史 · 卷四三四 · 叶适传》:“抱此志意而可以策励期望者谁乎?”
3.扶、拄。
《文选 · 陶渊明 · 归去来辞》:“策扶老以流憩,时矫首而遐观。”宋 · 卢袓皋《浣溪沙 · 午睡醒来》词:“午睡醒来策瘦筇,几痕茸绿径苔封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策
cè详细解释
1.谋略。
出此下策、束手无策、献计献策。
2.用鞭子驱赶;驱使。
策马扬鞭、鞭策。
3.督促;勉励。
策勉、策励。
4.古代用竹、木片等书写,单独一枚称简,联编众简为策。
简策、玉策。
5.古代作计算筹码用的竹、木片。
筹策。
6.计划;谋划。
策划、策动、策反。
7.《书》马鞭。
执策、振长策而御宇内。
8.姓。
外语翻译
- scheme, plan; to whip; urg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楚革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測革切;《正韻》:恥格切,𡘋音𠕁。《儀禮》〔註〕:策,𥳑也。蔡邕《獨斷》:策者,𥳑也。其制長二尺,短者半之,其次一長一短。兩編下附,單執一札,謂之爲𥳑;連編諸𥳑,乃名爲策。凡書,字有多有少,一行可盡者,書之于𥳑;數行可盡者,書之于方;方所不容者,乃書于策。《禮・曲禮》:先生書策,琴瑟在前,坐而遷之,戒勿越。《通攷》:漢制,取士作𥳑策難問,試者投射答之,謂之射策;若錄政化得失顯問,謂之對策。
义又,策書。《釋名》:策書敎令于上,所以驅策諸下也。《左傳・僖二十八年》:王命尹氏及王子虎、內史叔興父,策命晉侯爲侯伯。
义又,籌也、謀也。《史記・袁盎傳》:盎雖家居,景帝時時使人問籌策。
义又,蓍也。《史記・封禪書》:黃帝得寶鼎神策,於是迎日推策。【註】策,神蓍也 —— 黃帝得蓍,因以推算曆數,逆知節氣與日辰之將來也。
义又,竹名。左思〈吳都賦〉:策簩有叢。吳筠〈竹賦〉:爾其衆彙非一,則有策簩筋曼。
义又,馬箠。《禮・曲禮》:君車將駕,則僕執策立于馬前。《左傳・文十三年》:晉士會行,繞朝贈之以策。【註】策,馬撾。
义又,策馬曰策。《左傳・哀十一年》:淸之戰,孟之側後入以爲殿,抽矢策其馬。
义又,無策,星名。《左傳・僖五年》:童謠云:鶉之賁賁,天策焞焞。【註】天策,傅說星。
义又,金策,錫杖也。見《詩韻輯略》。
义又,小也。揚子《方言》:木細謂之杪。燕之北鄙,朝鮮洌水之閒謂之策。
义又,策策,落葉聲。韓愈詩:秋風一披拂,策策鳴不已。
义又,警策。陸機〈文賦〉:立片言以居要,乃一篇之警策。【註】馬因策而行疾,喩文資片語而理明;以一言入衆辭中,若策之警馬也。
义又,刺也。揚子《方言》:凡草木刺人,北燕朝鮮之閒謂之策。
义又,姓。明有策敏、策𥳑。
又,《集韻》:一曰小箕。
义《篇海》亦作筴、𠕁。俗作䇿、筞,誤。
注解
〔策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上,康熙部首是竹部。
〔策〕字拼音是cè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𥫗、朿,五行属木。
〔策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竹,朿( cì )声。“朿”,指带有芒刺的植物,作“策”的声符,同时兼表字义。本义是竹制的马鞭(头上有尖刺。
〔策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cè] ⑴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,头上有尖刺。⑵ 鞭打⑶ 激励,促进⑷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⑸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、授爵或免官⑹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⑺ 杖⑻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,形状与“筹”相似。⑼ 计谋,主意,办法⑽ 书法用字名称,指仰横。⑾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五上反切楚革切頁碼第145頁,第5字續丁孫
策
異體筞
馬箠也。从竹朿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九反切測麥反頁碼第371頁,第2行,第2字述
馬箠也。從竹朿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五上反切楚革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781頁,第3字許惟賢第348頁,第6字
馬箠也。
段注馬𥬲曰策。以策擊馬曰敇。經傳多假策爲𠕋。又計謀曰籌策者。策猶籌。籌猶筭。筭所以計曆數。謀而得之。猶用筭而得之也。故曰筭,曰籌,曰策,一也。張良借箸爲籌。
从竹。朿聲。
段注楚革切。十六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