譬
意思解释
譬
pì基本解释
①打比方。~如。~犹。~若。~语。~喻(比喻)。
②领悟。
③晓谕。~解。~说(晓示述说)。
详细解释
名词
◎(形声。从言,辟声。本义:譬如,比喻) 同本义。
譬,喻也。 譬彼舟流。 能近取譬。 臣窃为公譬可也。
譬如(举例以比喻);譬犹(譬诸。譬若。譬如);譬况(比喻形容);譬谕(比喻)
metaphor; analogy;
动词
1.晓谕,使人知晓。
又譬诸外戚。
譬称(用譬喻的言辞解说);譬类(以类相比喻)
know;
2.明白,晓得。
言之者虽诚,而闻之未譬。
understand;
越南字释义
譬
◎同“啻”。
国语辞典解释
譬
pì详细解释
动
1.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。
《论语 · 子张》:“子贡曰:‘譬之宫墙,赐之墙也及肩,闚见家室之好。’”
譬喻、譬如。
2.告诉、说明、使知晓。
《后汉书 · 卷四七 · 班超慱》:“超譬军士曰:‘月氏兵虽多,然数千里逾葱领来,非有运输,何足忧也。’”
3.了解、明白。
《后汉书 · 卷二九 · 鲍永传 · 论曰》:“若乃言之者虽诚,而闻之者未譬,岂苟进之悦。”
名
◎比喻。
《诗经 · 大雅 · 抑》:“取譬不远,昊天不忒。”汉 · 许慎《说文解字序》:“形声者,以事为名,取譬相成。”
外语翻译
- metaphor, simile, example
- Metapher (S)
- comparer, p.e.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匹至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匹智切,𡘋嚭去聲。《說文》:諭也。【徐曰】猶匹也 —— 匹而諭之也。《詩・大雅》:取譬不遠。《禮・學記》:罕譬而諭。【註】北方之辭。《後漢・第五種傳》:羽請住譬降之。【註】譬,諭也。
义又,猶曉也。《後漢・鮑永傳》:言之者雖戒,而聞之者未譬。
又,《集韻》或作辟。《詩・小雅》:譬彼舟流。【箋】譬,本亦作辟。《孟子》:譬若掘井。
考證
《禮・學記》罕譬而諭。〔註〕北方之辭。
謹照原文諭改喻。北方改比方。
注解
〔譬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上,康熙部首是言部。
〔譬〕字拼音是pì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辟、言,五行属水。
〔譬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言,辟声。本义是譬如,比喻。
〔譬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pì] ⑴ 打比方⑵ 领悟。⑶ 晓谕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匹至切頁碼第69頁,第25字續丁孫
譬
諭也。从言辟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匹寄反頁碼第195頁,第7行,第2字述
諭也。從言辟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譬猶匹也。匹而諭之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匹至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361頁,第5字許惟賢第162頁,第7字
諭也。
段注諭,告也。譬與諭非一事。此亦統言之也。
从言。辟聲。
段注匹至切。十六部。
白话解释
譬,打比方,用比喻使对方明白。字形采用“言”作边旁,采用“辟”作声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