圍
国语辞典解释
圍围
wéi详细解释
动
1.从四周拦挡、包拢。
《左传 · 僖公五年》:“八月甲午,晋侯围上阳。”《史记 · 卷八 · 高祖本纪》:“东至咸阳,引兵围雍王废丘。”
团团围住。
2.环绕。
《庄子 · 则阳》:“精至于无伦,大至于不可围。”《红楼梦 · 第五九回》:“贾珍骑马,率领众家丁围护。”
围绕。
3.防守。
《公羊传 · 庄公十年》:“战不言伐,围不言战。”唐 · 韩愈《张中丞传后叙》:“当其围守时,外无蚍蜉蚁子之援,所欲忠者,国与主耳。”
名
1.四周、周边的大小长度。
《周礼 · 冬官考工记 · 凫氏》:“以其钲之长为之甬长,以其甬长为之围,参分其围,去一以为衡围。”明 · 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 · 卷三下 · 粤西游日记二》:“道旁有空树一圆,出地尺五,围大五尺,中贮水一泓。”
周围、外围。
2.遮蔽用的布类。
床围、轿围。
3.量词:(1) 计算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合围的圆周长度的单位。
这个茶壶约有二围大小。(2) 计算两只胳膊合抱长度的单位。如:十围粗的大树。《庄子 · 人间世》:匠石之齐,至于曲辕,见栎社树。其大蔽数千牛,絜之百围。唐 · 杜甫《古柏行》:霜皮溜雨四十围,黛色参天二千尺。
4.战事的包挡阵势。
《史记 · 卷五六 · 陈丞相世家》:“高帝用陈平奇计,便单于阏氏,围以得开。”
突围。
两岸词典解释
圍围
wéi详细解释
1.包围;环绕;将四周拦挡起来。
围绕、围攻、围观、她将丝巾围在脖子上。
2.四周。
周围、氛围。
3.周长。
腰围、胸围、树围。
4.遮蔽用的布类。
床围、轿围。
5.指包挡阵势或困危情势。
突围、解围。
6.量词。用于计算周长:
7.(1)两只手的拇指与食指合并在一起的周长。
这个茶壶有三围大小。
8.(2)两只胳臂环抱的周长。
这棵树的树干约有十围粗。
9.姓。
外语翻译
- surround, encircle, corral
- einkreisen, umzingeln, umwickeln, umgeben, umzäunen (V), rundum, rundherum, herum, ringsrum, ringsherum (Präp)
- entourer, encercler, cern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囗
《唐韻》:羽非切;《集韻》:于非切,𡘋音韋。《說文》:守也。
义又繞也。《易・繫辭》:範圍天地而不過。【註】周備也。範,如金之有模範。圍,匡郭也。
义又,《詩・商頌》:帝命式于九圍。【註】分天下爲九處,若規圍然。
义又,環也。《周禮・夏官・環人》〔註〕:環猶圍也,主圍賔客,任器爲之守衞。
义又,遮取禽獸。《禮・曲禮》:國君春田不圍澤。【註】春育之時,不合圍盡收之也。又,〈王制〉:天子不合圍。【註】言不四面圍之也。
义又,環繞攻城。《春秋提要》〔註〕:環其城邑曰圍。又,《周禮・春官・大宗伯》:以禬禮哀圍敗。【註】謂其國見圍入,而國被禍敗也,喪失財物,則同盟之國會合財貨歸之,以更其所喪也。
义又,《韻會》:五寸曰圍,一抱曰圍。《莊子・人閒世》:櫟,社樹,其大蔽牛,絜之百圍,散木也無所用,故壽。
义又,縣名。《後漢・郡國志》:圍縣,屬涼州武威郡。
义又,與韋通。《前漢・成帝紀》:大風拔木,十韋以上。
义又,與衞通。《管子・地員篇》:山藜葦芒,羣藥安聚,以圍羣殃。【註】圍同「衞」。
又,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𡘋于貴切,音謂 —— 繞也。
注解
〔圍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囗部。
〔圍〕字拼音是wéi,全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囗、韋。
〔圍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wéi] ⑴ 见“围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羽非切頁碼第203頁,第12字續丁孫
圍
守也。从囗韋聲。
附注承培元廣答問疏證:「『囗,回也,象回币之形』,『圍,守也』(此攻圍正字),義本相別,今有圍,無囗,圍兼二義。」按:甲骨文、金文像人圍攻或圍守城形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二反切于歸反頁碼第518頁,第6行,第1字述
守也。從囗韋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羽非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111頁,第4字許惟賢第490頁,第9字
守也。从囗。韋聲。
段注羽非切。十五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