箄
意思解释
国语辞典解释
两岸词典解释
箄
bēi详细解释
1.《书》蒸煮食物时,置放在甑底,用来防止食物掉落锅中的竹编器。
炊忘箸箄,饭落釜中(南朝宋‧刘义庆《世说新语‧夙惠》)。
2.《书》捕鱼竹器。
去来伊洛上,相待安罛箄(唐‧韩愈《寄崔二十六立之诗》)。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廣韻》:幷弭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邊迷切,𡘋音篦 —— 小籠也。《類篇》:捕魚器。揚子《方言》:𥴧小者,南宋謂之簍,自關而西,秦晉之閒謂之箄。【註】今江東呼籠爲箄。《廣雅》:箄,𥴧也。又名簍,又名籅,又名䈱。
又,《集韻》:蒲街切,音牌 —— 大桴也。《前漢・岑彭傳》:公孫述遣其將任滿、田戎、程汎,將數萬人,乗枋箄下江關,擊破馮駿及田鴻等。【註】枋箄,以竹木爲之,浮于水上。郭景純曰:水中箄篾也。
又,《集韻》:必至切,音𢌿 —— 薄也。
又,上聲。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補弭切,音辟 —— 簁箅也。
又,入聲。《集韻》:蒲歷切,音辟 —— 亦薄也。
考證
《揚子・方言》𥴧小者,南宋謂之簍,自關而西秦晉之閒謂之箄。
謹照原文南宋改南楚。
《前漢・岑彭傳》
謹照原書前漢改後漢。
郭景純曰,水中箄篾也
謹照原文篾改筏。
注解
〔箄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上,康熙部首是竹部。
〔箄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pái、bēi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𥫗、卑,五行属木。
〔箄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pái] ⑴ 大的筏子。㈡ [bēi] ⑴ 古代一种竹制的捕鱼具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五上反切幷弭切頁碼第143頁,第21字續丁孫
箄
簁箄也。从竹卑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九反切邊彌反頁碼第367頁,第4行,第2字述
簁箄也。從竹𤰞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五上反切幷弭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769頁,第2字許惟賢第343頁,第2字
簁箄也。
段注絫呼曰簁箄。單呼曰箄。《方言》。箄簍籅䈱𥴧也。𥴧小者,自關而西秦晉之間謂之箄。郭云:今江東呼小籠爲箄。按許意簁箄與𥴧各物。
从竹。卑聲。
段注幷弭切。十六部。按《考工記》注。鄭司農云:綆讀爲關東言餅之餅。謂輪箄也。玄謂輪雖箄爪牙必正也。箄,劉昌宗薄歷反。李軌方四反。箄謂偏僻。漢人語也。與箅字絕異。江氏愼修改爲甑箅字。亦千慮之一失也。果是从畀,則不得反以薄歷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