鞮
意思解释
鞮
dī基本解释
①用兽皮制的鞋:“一春当费~二緉。”
②〔~鞻( lóu )氏〕中国周代乐官名,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。”
③古代释译官:“光景所照,~象必通。”
详细解释
名词
◎古代用皮制的鞋。
leather shoes;
国语辞典解释
鞮
dī详细解释
名
1.古代用皮革制成的鞋子。即靴。
《广韵 · 上声 · 齐韵》:“鞮,革履。”汉 · 桓宽《盐铁论 · 散不足》:“古者庶人贱骑绳控,革鞮皮廌而已。”唐 · 韩翃《送巴州杨使君》诗:“前驱锦带鱼皮鞮,侧佩金璋虎头绶。”
2.中国古代西北一带外族的称呼。
唐 · 释慧琳《一切经音义 · 卷八五 · 辩正论音》:“鞮,比狄、西戎号也。”
3.职官名。参见“鞮鞻”条。
4.姓。如春秋时晋国有邑名铜鞮,后人以地名为姓。
外语翻译
- leather shoes
- (nom de famille), chaussures en cui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都兮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都黎切,𡘋音低。《說文》:革履也。《玉篇》:單履也。揚子《方言》:自關而東,複履下襌者謂之鞮。【註】今韋鞮也。《禮・曲禮》:鞮屨。【註】鞮屨無絇之菲也。【疏】謂無絇飾履也。履以絇爲飾,凶,故無絇也。《戰國策》:甲盾鞮鍪。【註】鞮,革履。
义又,《周禮・春官・大宗伯》:鞮鞻氏。【註】鞮屨,四夷舞者所屝也。
义又,《禮・王制》:西方曰狄鞮。【註】鞮之言知也。今冀都有言狄鞮者。《前漢・司馬相如傳》:狄鞮之倡。【註】韋昭曰:狄鞮,地名,在河內,出善倡者。
义又,揚子《法言》:東鞮北女,來貢其珍。
义又,地名。《左傳・昭二十八年》:樂霄爲銅鞮大夫。【註】上黨銅鞮縣。《史記・仲尼弟子傳》:銅鞮伯華。【註】銅鞮,晉大夫羊舌赤之邑,世號赤曰銅鞮伯華。又,《後漢・和帝紀》:追至和渠北鞮海。
义又,人名。《左傳・昭十五年》:以鼓子䳒鞮歸。
义又,姓。《前漢・匈奴傳》:單于姓攣鞮氏。
又,《集韻》:田黎切,音題 —— 亦革履也。
义《集韻》或作䩚。
注解
〔鞮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戌集中,康熙部首是革部。
〔鞮〕字拼音是dī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革、是,五行属火。
〔鞮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dī] ⑴ 用兽皮制的鞋:“一春当费~二緉。”⑵ 〔~鞻( lóu )氏〕中国周代乐官名,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。”⑶ 古代释译官:“光景所照,~象必通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都兮切頁碼第84頁,第3字續丁孫
鞮
革履也。从革是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六反切的齊反頁碼第231頁,第4行,第2字述
革履也。從革是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《周禮》有鞮鞻氏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都兮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429頁,第4字許惟賢第194頁,第1字
革𡳐也。
段注《周禮釋文》云:許愼曰:鞮,屨也。呂忱曰:鞮,革屨也。與今本異。徐堅,玄應引與今本同。《曲禮》鞮屨注。無絇之菲也。《周禮》鞮鞻氏注。鞮鞻,四夷舞者所屝也。《王制》西方曰狄鞮注。鞮之爲言知也。
胡人𡳐連脛,謂之絡鞮。
段注各本無此九字。《韵會》引有。《釋名》曰:鞾本胡服。趙武靈王所服也。
从革。是聲。
段注都兮切。十六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