瑑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
①玉器上雕刻的凸起的花纹:“~圭璋八寸。”
②在玉器上雕刻凸起的花纹:“臣闻良玉不~,资质润美,不待刻~。”
详细解释
名词
◎(形声。从玉,彖声。本义:玉器上隆起的雕刻花纹) 同本义。
瑑,圭璧上起兆琢也。 瑑圭璋璧琮。 瑑圭璋八寸。
瑑饰(雕在玉器上的纹饰);瑑璧(雕有纹饰的璧玉);瑑琮(有雕纹的琮玉)
raised figures on jadeware;
动词
◎指雕刻瑑纹或文字。
大圭不瑑。 雕瑑复朴。 臣闻良玉不瑑,资质润美,不待刻瑑。
瑑刻(雕刻);瑑削(雕刻。引申为精心推敲文字)
carve(figures and word);
国语辞典解释
详细解释
名
◎玉器上所雕刻的花纹。
《说文解字 · 玉部》:“瑑,圭璧上起兆瑑也。”
动
◎在玉器上雕刻花纹。
《汉书 · 卷五六 · 董仲舒传》:“然则常玉不瑑,不成文章;君子不学,不成其德。”《新唐书 · 卷七六 · 后妃传上 · 杨贵妃传》:“凡充锦绣官及冶瑑金玉者,大抵千人。”
外语翻译
- carve, engrave, cut out, sculpt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直戀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柱戀切,𡘋音傳。《說文》:圭璧上起兆瑑也。【徐曰】瑑,謂起爲攏,若篆文之形。《周禮・春官・典瑞》:瑑圭璋璧琮。【註】瑑,有圻鄂瑑起。《前漢・董仲舒傳》:良玉不瑑。【註】謂瑑琢刻爲文也。
又,《廣韻》:持兗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柱兗切,𡘋音篆。又,《集韻》:柱允切,音蜳。又,陳尼切,音墀 —— 義𡘋同。
注解
〔瑑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上,康熙部首是玉部。
〔瑑〕字拼音是zhuà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⺩、彖。
〔瑑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玉,彖声。本义是玉器上隆起的雕刻花纹。
〔瑑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zhuàn] ⑴ 玉器上雕刻的凸起的花纹:“~圭璋八寸。”⑵ 在玉器上雕刻凸起的花纹:“臣闻良玉不~,资质润美,不待刻~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直戀切頁碼第8頁,第19字續丁孫
瑑
圭璧上起兆瑑也。从玉,篆省聲。《周禮》曰:「瑑圭璧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一反切直戀反頁碼第47頁,第6行,第1字述
圭璧上起兆瑑也。從玉,篆省聲。《周禮》曰:「瑑圭璧。」
鍇注臣鍇曰:「瑑,謂起爲瓏若篆文之形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一上反切直戀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55頁,第1字許惟賢第22頁,第6字
圭璧上起兆瑑也。
段注《周禮》先鄭注云:瑑,有圻鄂瑑起也。後鄭云:瑑,文飾也。許云:起兆瑑。與先鄭說合。兆者,垗也。營域之象。先鄭所謂垠堮也。大圭不瑑者。以素爲貴也。
从王。彖聲。
段注彖聲,依韻會所引鍇本。今鍇本亦作篆省聲。又淺人改之也。直戀切。十四部。
《周禮》曰:瑑圭璧。
段注《典瑞》曰:瑑圭璋璧琮。疑此有脫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