绂
意思解释
绂紱
fú基本解释
①古代系( jì )印纽的丝绳,亦指官印。印~。玺~。
②同“黻”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糸( mì ),表示与线丝有关。本义:系印章或佩玉用的丝带。绂的颜色依官位品级而不同。
2.同本义。
降尊就卑,怀玺藏绂。 授单于印绂。
silk ribbon;
3.古代作祭服的蔽膝 。缝于长衣之前。为祭服的服饰。周制帝王、诸侯及诸国的上卿皆着朱绂。
朱绂方来。
knee hide;
外语翻译
- ribbon or cord used attach ornaments
- Schärpe, Schieberahmen (S)
- écharpe, tenue pour sacrific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分勿切,音弗。《博雅》:綬也。《易・困卦》:朱紱方來。《莊子・逍遙遊》〔註〕:便謂足以纓紱其心矣。【釋文】紱,或作紼。《韻會》:韍,通作黻,又作紱。
又,《韻補》叶方味切。張衡〈西京賦〉:降尊就𤰞,懷璽藏紱;更旋閭閻,周觀郊遂。
注解
〔紱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糸部。
〔紱〕字拼音是fú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糹、犮。
〔紱〕字造字法是形聲。从糸( mì ),表示與線絲有關。本义是系印章或佩玉用的絲帶。紱的顏色依官位品級而不同。
〔紱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fú] ⑴ 古代系印紐的絲繩,亦指官印⑵ 同「黻」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下反切分勿切頁碼第254頁,第24字續丁孫
巿
韠也。上古衣蔽前而已,巿以象之。天子朱巿,諸矦赤巿,大夫葱衡。从巾,象連帶之形。凡巿之屬皆从巿。
韍
篆文巿从韋从犮。
鉉注臣鉉等曰:今俗作紱,非是。
蔣注《世本》:祝融作巿。
蔣注《古史考》:神農作巿,高陽氏衰,巿官不修,祝融修巿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四反切分勿反頁碼第653頁,第1行,第1字述
韠也。上古衣蔽前而巳,巿以象之。天子朱巿;諸侯赤巿;卿大夫蔥衡。從巾,象其連帶之形。凡巿之屬,皆從巿。
鍇注臣鍇曰:「以韋爲之也。《詩》曰:『三百赤巿。』《易》曰:『朱巿方來。』多用此字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653頁,第3行,第1字述
篆文巿從韋,從犮。俗作紱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下反切分勿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447頁,第2字許惟賢第634頁,第1字
韠也。
段注《韋部》曰:韠,韍也。二字相轉注也。鄭曰:韠之言蔽也。韍之言亦蔽也。祭服偁韍。玄端服偁韠。
上古衣蔽前而巳。巿㠯象之。
段注鄭注禮曰:古者佃漁而食之。衣其皮。先知蔽前。後知蔽後。王易之以布帛。而獨存其蔽前者。不忘本也。
天子朱巿。諸矦赤巿。卿大夫蔥衡。
段注卿大夫下當有赤巿二字。奪文也。《斯干》箋云:芾,天子純朱。諸矦黃朱。《采芑》傳曰:芾,黃朱芾也。鄭注易云:朱深於赤。則黃朱爲赤也。乾鑿度曰:困九五。文王爲紂三公。故言困於赤紱。至於九二。周將王。故言朱紱方來。引孔子曰:天子三公九卿朱紱。諸矦赤紱。《玉藻》曰:一命縕韍幽衡。再命赤韍幽衡。三命赤韍蔥衡。鄭注。縕,赤黃之閒色。所謂韎也。衡,佩玉之衡也(同珩)。幽讀爲黝。黑謂之黝。靑謂之蔥。《周禮》。公矦伯之卿三命。其大夫再命。其士一命。子男之卿再命。其大夫一命。其士不命。按云赤巿蔥衡者,以別於再命之赤巿也。
从巾。象連帶之形。
段注謂一也。《玉藻》云:頸五寸。肩革帶博二寸。鄭曰:頸五寸亦謂廣也。頸中央。肩兩角。皆上接革帶以繫之。肩與革帶廣同。分勿切。十五部。
凡巿之屬皆从巿。
韍,篆文巿。从韋。从犮。
段注犮聲也。此爲篆文。則知巿爲古文也。先古文後小篆。此亦二部之例。以有从巿之𢂷。故以巿爲部首。而韍次之。假令無从巿之字。則以韍入韋。而以巿次之。
俗作紱。
段注疑當出一篆而注之。按經傳或借黻爲韍。如《明堂位》注曰:韍或作黻是也。或借芾爲之。如詩𠊱人,《斯干》,采菽是也。或借沛爲之。如易豐其沛一作芾,鄭云蔽厀是也。芾與沛葢本用古文作巿。而後人改之。或借茀爲之。如〈詩〉《釋文》所載及李善所引詩皆是也。或作紱。如今《周易・乾》鑿度朱紱,赤紱是也。《倉頡篇》曰:紱,綬也。韍佩廢而存其係縌。秦乃以采組連結於縌。光明章表。轉相結受。故謂之綬。亦謂之紱。《糸部》曰:綬,韍維也。然則韍廢而綬乃出。韍字廢而紱字乃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