矧
意思解释
矧
shěn基本解释
①况且。
②亦。
详细解释
连词
1.另外,况且,何况。
矧今之人,曾不是思。
besides;
2.也。
四大犹幻尘,衣冠矧外物。
also;
名词
◎齿龈 笑不至矧,怒不至詈。——《礼记·曲礼上》
gums;
越南字释义
矧
◎读音thửng 充足。
国语辞典解释
矧
shěn详细解释
连
◎况且。
晋 · 陶渊明《劝农》诗六首之四:“相彼贤达,犹勤垄亩;矧伊众庶,曳裾拱手!”《南史 · 卷三五 · 顾觊之传》:“死且不惮,矧伊刑罚;身且不爱,何况妻子。”
副
◎亦。
《书经 · 康诰》:“元恶大憝,矧惟不孝不友。”
名
◎齿根。
《礼记 · 曲礼上》:“笑不至矧,怒不自詈。”汉 · 郑玄 · 注:“齿本曰矧,大笑则见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矧
shěn详细解释
1.《书》连词。用于复句的后一分句,表示更进一层,相当于“何况”、 “况且”。
死且不惮,矧伊刑罚(《南史‧卷三十五‧顾觊之列传》)。
2.《书》亦。
元恶大憝,矧惟不孝不友(《书经‧康诰》)。
外语翻译
- much more, still more; the gums
- à fortiori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式忍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矢忍切,𡘋音哂。《玉篇》:况也。《書・大禹謨》:至諴感神,矧茲有苗。《詩・小雅》:矧伊人矣,不求友生。
义又,與齗通。《禮・曲禮》:笑不至矧。【註】齒本曰矧,大笑則見。
义《說文》本作矤,《玉篇》亦作𥎪。
注解
〔矧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中,康熙部首是矢部。
〔矧〕字拼音是shě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矢、引,五行属金。
〔矧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hěn] ⑴ 况且。⑵ 亦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式忍切頁碼第168頁,第11字續丁孫
矤
況也,詞也。从矢,引省聲。从矢,取詞之所之如矢也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今俗所云已如是,況又如是也。《尚書》多用矤字,俗作矧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反切矢引反頁碼第420頁,第5行,第1字述
況也,詞也。從矢,引省聲。從矢,取詞之所之如矢也。
鍇注臣鍇按:《尚書》曰:「矧惟外庶子訓人,諸侯族,乃況如矢之疾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五下反切式忍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906頁,第3字許惟賢第401頁,第4字
況䛐也。
段注各本況下有也。誤。今刪。況當作兄。古今音殊。乃或假況。許書當本作兄也。兄長之兄引伸爲兄益。《詩・常棣》傳曰:況,滋也。《桑柔》傳曰:兄,滋也。《召旻》傳曰:兄,茲也。兄況不同。以兄爲正。滋茲不同。許皆訓益。兄䛐者,增益之䛐。其意益。其言曰矤。是爲意內言外。今俗所云已如是。況又如是也。《尙書》多用矤字。俗作矧。
从矢。引省聲。
段注式忍切。十二部。
从矢,取䛐之所之如矢也。
段注說从矢之意。今言矧,則其䛐有一往不可止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