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
意思解释
扶
fú基本解释
①搀,用手支持人或物,使不倒。搀~。~正。~老携幼。
②帮助,援助。~养。~植。~危济困。
③用手按着或把持着。~梯。沙发~手。
④姓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手,夫声。从“手”,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。本义:搀扶。
2.同本义。
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焉用彼相矣? 车至门扶。 遂扶以下。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。
扶绰(搀扶,扶托);扶策(扶助,搀扶);扶掖(搀扶;扶助);扶挈(以手搀扶);扶将(搀扶)
support with the hand;
3.扶持;护持。
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
扶树(扶持培植);扶舁(扶持;搀扶);扶舁(护持扛抬);扶倾(扶持倾危的建筑物);扶拨(扶持倾斜);扶卫(扶持卫护)
support; shield and sustain;
4.通“辅”。辅助;帮助。
扶,佐也。 若扶梁伐 赵。 求太老爷拘拿凶犯,以扶善良。
扶政(辅佐政事);扶携(扶助提携);扶奖(辅助)
assist; help;
5.护送 。
扶灵;扶柩;扶丧(扶送灵枢)
escort;
6.靠近。
数披其木,毋使木枝挟疏。 秋蛩扶户吟,寒妇成夜织。
扶疏(枝叶茂密,高低疏密有致)
be closed to;
7.攀缘。
扶摇抮抱羊角而上。
扶服(伏在地上爬行);扶伏(伏地爬行);扶匐(伏地爬行)
creep;
8.勉力撑持[病、醉时的肢体] 。
扶疾;扶羌(带病);扶同诖误(被牵连而做错了事)
in spit of; raise;
9.沿,顺。
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
扶向路(沿着原来的路)
along;
10.通“浮”。在水上泛行。
管子有扶舟之士五万人,以待战于 曲菑。
go about in boat;
11.通“抚”。抚养,培育。
芒卯之妻五子,后母慈惠仁义,扶养假子。
foster; raise;
名词
1.旁,旁侧 。
扶枝(旁枝)
side;
2.古代妇女肃拜行礼的一种动作。
拜,于妇人为扶自抽扶而上下也。
solemn courtesy of women in ancient China;
3.[量]∶古代长度计算单位。相当于四指并列的宽度。
故上失扶寸,下得寻常。
fourfinger width;
4.姓。
国语辞典解释
扶
fú详细解释
动
1.用手支持,使人、物或自己不倒。
《荀子 · 劝学》: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”《三国演义 · 第五〇回》:“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。”
扶老携幼、搀扶。
2.帮助、辅佐。
《战国策 · 宋卫策》:“若扶梁伐赵,以害赵国,则寡人不忍也。”《水浒传 · 第六三回》:“天地咸扶,鬼神共佑。”
济弱扶贫。
3.倚、仗。
《汉书 · 卷一 · 高帝纪上》:“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,告谕秦父兄。”《新唐书 · 卷八五 · 窦建德传》:“大王奋布衣,起漳南,隋之列城莫不争附者,以能杖顺扶义,安四方也。”
4.护送。
唐 · 杜甫《别蔡十四著作》诗:“主人薨城府,扶榇归咸秦。”
扶灵。
5.循、沿。
三国魏 · 曹植《仙人篇》:“玉树扶道生,白虎夹门枢。”晋 ·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:“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”
名
◎姓。如汉代有扶嘉。
两岸词典解释
扶
fú详细解释
1.用手支持,使人、物或自己不倒下。
搀扶、扶著栏杆、扶老携幼、扶进寝室休息。
2.用手帮助,使人坐、立;用手使倒下的物恢复原状。
把跌倒的小孩扶起来、扶正被台风吹倒的行道树。
3.帮助;辅佐。
扶植、扶助、扶危济困、济弱扶倾。
4.护送。
扶灵。
5.《书》沿;循。
花木扶道而生。
6.姓。
外语翻译
- support, help; protect; hold on
- stützen, helfen (V), Fu (Familienname) (Eig)
- tenir, relever, redresser, soutenir, assist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𢻳 、 𢱿
《唐韻》:防無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馮無切;《正韻》:逢夫切,𡘋音符。《說文》:佐也。一曰相也。揚子《方言》:護也。【郭璞註】扶挾將護。《論語》:顚而不扶。《前漢・高祖紀》:不如更遣長者,扶義而西。【註】以義自助也。
义又,緣也。〈晉語〉:侏儒扶盧。
义又,州名。扶州在隴右,唐屬山南道。
义又,澤名。《前漢・地理志》扶柳縣〔註〕:地有扶澤,澤中多柳。
义又,姓。《前漢・藝文志》:傳《魯論語》者,魯扶卿。
又,《集韻》與芙通。扶蕖,荷也。
义又,與𩖬通。大風也。
又,《唐韻》:甫無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風無切,𡘋音夫。《禮・投壷》:籌,室中五扶,堂上七扶,庭中九扶。【註】鋪四指曰扶。《公羊傳・僖三十一年》:觸石而出,扶寸而合。【註】側手曰扶,按指曰寸。通作膚。
义又,幼小貌。揚子《太𤣥經》:赤子扶扶。
又,《集韻》:蓬逋切,音蒲 —— 與匍同,手行也。《左傳・昭二十一年》:扶伏而擊之。【註】伏,蒲北反。《禮・檀弓》:《詩》云:扶服救之。陸氏《音義》作匍匐,音同。
义又,《前漢・天文志》:晷長爲潦,短爲旱奢爲扶。【註】鄭氏曰:扶當爲蟠,齊魯之閒聲如酺酺,扶聲近蟠,止不行也。晉灼曰:扶,附也,小臣附近君子之側也。
又,叶房尤切,音浮。陸雲〈答兄〉詩:昔我先公,爰造斯猷;今我六蔽,匪崇克扶。
考證
《公羊傳・僖三十一年》觸石而出,扶寸而合。〔註〕側手曰扶,按指曰寸。通作膚。
謹照原文兩扶字𠀤改膚。以通作膚三字移於公羊傳之上。
注解
〔扶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。
〔扶〕字拼音是fú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扌、夫,五行属水。
〔扶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手,夫声。从“手”,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。本义是搀扶。
〔扶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fú] ⑴ 搀,用手支持人或物,使不倒⑵ 帮助,援助⑶ 用手按着或把持着⑷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防無切頁碼第401頁,第13字續丁孫
扶
左也。从手夫聲。
𢻳
古文扶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凡無反頁碼第964頁,第3行,第2字述
佐也。從手夫聲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964頁,第4行,第1字述
古文扶從攴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防無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383頁,第7字許惟賢第1036頁,第1字
左也。
段注左俗本改作佐。非。左下曰:手相助也。
从手。夫聲。
段注防無切。五部。
古文扶。从攴。
白话解释
扶,佐助。字形采用“手”作边旁,采用“夫”作声旁。,这是古文写法的“扶”字。
字形解说
金文從又、夫聲。篆文、隸書、楷書同。字從「手」為義符,表示是手部的動作;從「夫」為聲符,不兼義,依《說文》,「夫」字本義為「丈夫也」,意思是成年男子。此義與「扶」義無關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