憕
忄部15画左右结构U+6195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直陵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持陵切,𡘋音澂。《說文》:平也。《玉篇》:心平也。
又,《正韻》:時征切,音成 —— 義同。〇【按】《玉篇》等書皆切澄母,而《正韻》獨切禪母,蓋澄母乃次淸舌上徵音,若禪母則次濁正齒商音矣。
又,《廣韻》:直庚切;《集韻》:除庚切,𡘋音棖。《玉篇》:憕𢘌,失志貌。
又,《集韻》:中莖切,音朾 —— 義同。
又,《類篇》:澄應切,音瞪 —— 心靜也。
又,《集韻》:丁鄧切,音隥 —— 懵憕,神不𤕤也。〇【按】中莖切屬知母,丁鄧切屬端母,然皆是徵音,故與澄母相近。在同音之中,端爲徵音之一,知爲徵音之五,澄爲徵音之七也;至若禪母商音次濁聲之字,則不可以切徵音次淸聲之字矣。
注解
〔憕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上,康熙部首是心部。
〔憕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chéng、dèng、zhè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忄、登。
〔憕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chéng] ⑴ 心平,平均。⑵ 失意的样子。㈡ [dèng] ⑴ 〔懵~〕精神不爽。㈢ [zhèng] ⑴ 心静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下反切直陵切頁碼第350頁,第18字續丁孫
憕
平也。从心登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反切纏陵反頁碼第851頁,第4行,第1字述
平也。從心登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《北史》有薛憕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下反切直陵切古音第六部頁碼第2009頁,第3字許惟賢第877頁,第14字
平也。从心。登聲。
段注直陵切。六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