捶
意思解释
捶
chuí基本解释
◎敲打。~衣。~鼓。~打。~拓。~挞。~楚(古代的杖刑)。~胸顿足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手,垂声。本义:棒打。
2.同本义。
捶,以杖击也。 捶笞膑脚。
捶鼓;捶衣裳;捶楚(用杖或板拷打)
beat;
3.拳打 。
捶背;捶殴(殴打);捶胸跌脚(表示极为悲伤或悲愤)
hit with fist;
4.舂;捣 。
捶骨沥髓(同“敲骨吸髓”。喻残酷搜刮民财)
pestle;
5.同“锤”。锻,锻炼 。
捶钩(锻打带钩);捶句(锤炼文句)
forge;
名词
1.马杖。通“箠”。
檄以马捶。 一尺之捶,日取其半,万世不竭。 捶马衔走。 执捶拊以鞭笞天下。
捶策(扬鞭击马)
whip;
2.棍棒 。
捶表(即邮表。指立于边界邮舍旁的木制标志)
stick;
国语辞典解释
捶
chuí详细解释
动
1.用杖敲打。
《荀子 · 正论》:“捶笞膑脚,斩断枯磔。”
捶背、捶胸顿足。
2.舂、捣。
《礼记 · 内则》:“欲干肉,则捶而食之。”
名
◎鞭、杖。
《庄子 · 天下》:“一尺之捶,日取其半,万世不竭。”《韩非子 · 奸劫弑臣》:“无捶策之威,衔橛之备,虽造父不能以服马。”
外语翻译
- strike with stick, lash, beat
- (mit der Faust) schlagen; klopfen (Med)
- battr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之累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主橤切,𡘋錐上聲。《說文》:以杖擊也。〈魏志・何夔傳〉:加其捶扑之罰。
义又,擣也。《禮・內則》:欲乾肉則捶而食之。或从木作棰。
又,《集韻》:是棰切,音菙 —— 義同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都果切;《正韻》:都火切,𡘋音朵 —— 與揣同。《莊子・知北遊》:大馬之捶鉤者。【註】玷捶鉤之輕重。玷音點平聲,捶,或作㪜。
义本作𢴹,省作,通作搥。
注解
〔捶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。
〔捶〕字拼音是chuí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扌、垂,五行属金。
〔捶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手,垂声。本义是棒打。
〔捶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chuí] ⑴ 敲打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之壘切頁碼第407頁,第18字續丁孫
𢴹
異體捶
以杖擊也。从手𡍮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職累反頁碼第977頁,第7行,第2字述
以杖擊也。從手垂聲。一曰摘也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之壘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2433頁,第6字許惟賢第1058頁,第7字
㠯杖擊也。
段注《內則》注曰:捶,擣之也。引申之,杖得名捶。猶小擊之曰扑,因而擊之之物得曰扑也。擊馬者曰箠。
从手。垂聲。
段注之壘切。壘當作垒。十六部。
白话解释
捶,用棍杖打击。字形采用“手”作边旁,采用“垂”作声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