稀
意思解释
稀
xī基本解释
①事物中间距离远、空隙大,与“密”相对,~疏。~落( luò )。~客。依~。
②浓度小,含水分多的,与“稠”相对。~薄。~料。~释。
③少。~少。~罕。~奇。古~之年。
④用在“烂”、“松”等形容词前面,表明程度深。~烂。~碎。~松。
详细解释
形容词
1.形声。从禾,希声。本义:稀疏。
2.同本义。
稀,疏也。 月明星稀。 重露成涓滴,稀星乍有无。 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
稀棱挣(稀疏的样子);稀撒撒(稀剌剌);稀星(稀疏的星);稀零零(极稀疏);稀稀落落(稀疏的样子;稀疏冷落的样子)
scattered; sparse;
3.少,不多。
相见常日稀。 鞍马稀。 死者尚稀。 自想此梦稀奇,心下疑惑。
稀稀罕儿(稀罕少见的东西);稀行(不常来;稀客)
rare; scarce;
4.薄,不浓。
我们的衙门里每天煮了十几大锅的稀饭施给穷人。
稀流薄荡(形容液体稀薄波动);稀解粥(稀粥);稀溜溜;稀淡(极淡,不浓密)
diluted; thin;
副词
◎很;极。形容程度深 床上的铺盖已经掀得稀乱,一个凳子躺在被铺上。——鲁迅《而已集·再谈香港》 又
稀不相干(一点儿也不相干);稀秃湿(湿透了);稀醉(烂醉)
very;
国语辞典解释
稀
xī详细解释
形
1.疏、不密。
《文选 · 曹操 · 短歌行》:“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。”
地广人稀。
2.少、不多。
唐 · 杜甫《曲江》诗二首之二: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”
稀罕、稀有动物。
3.不浓、不稠。
宋 · 苏轼《次韵田国博部夫南京见寄二绝》之二:“火冷饧稀杏粥稠,青裙缟袂饷田头。”
稀薄、稀饭、和稀泥。
4.隐约、不清楚。
唐 · 韩愈《山石》诗:“僧言古壁佛画好,以火来照所见稀。”
副
◎很、甚。
《老残游记 · 第八回》:“我这只脚还是稀软稀软,立不起来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· 第九三回》:“那稀脏的,人家外国人的轮船肯装么?”
稀烂、稀松平常。
两岸词典解释
稀
xī详细解释
1.彼此之间在空间或时间上间隔大。
稀疏、地广人稀、月朗星稀。
2.数量少或出现的次数少。
稀有、稀客。
3.浓度小,液体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少(与“稠”相对)。
稀饭、稀粥、稀薄、稀释。
4.用在某些形容词前,表示程度深,相当于“極”。
稀软、稀烂、稀松。
5.指某些含水分多的东西。
糖稀、绿豆稀。
外语翻译
- rare, unusual, scarce; sparse
- rare, espacé, clairsemé, lég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香依切,音希。《說文》:疏也。【徐曰】當从爻、从巾。爻者,希疏之義,與爽同意;巾象禾之根莖。至於莃晞皆當从稀省,何以知之,《說文》無希字故也。
义又,姓。見《姓苑》:
义《集韻》:通作希。
注解
〔稀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下,康熙部首是禾部。
〔稀〕字拼音是xī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禾、希,五行属木。
〔稀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禾,希声。本义是稀疏。
〔稀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xī] ⑴ 事物中间距离远、空隙大,与“密”相对,~疏。~落( luò )。~客。依~。⑵ 浓度小,含水分多的,与“稠”相对⑶ 少⑷ 用在“烂”、“松”等形容词前面,表明程度深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香依切頁碼第228頁,第13字續丁孫
稀
疏也。从禾𢁫聲。
鉉注徐鍇曰:「當言从爻从巾,無聲字。爻者,稀疏之義,與爽同意。巾,象禾之根莖。至於莃、晞,皆當从稀省。何以知之?《說文》無希字故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三反切忻祈反頁碼第583頁,第2行,第2字述
疏也。從禾希聲。
鍇注臣鍇曰「穊旣以禾爲準,稀亦同也。當言從禾、爻、巾,無聲字,後人加之。爻者,希疏之義,與爽同意;巾亦是其希象。至莃與晞皆從稀省,何以知之?《說文》巾部、爻部並無希字,以是知之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香衣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283頁,第4字許惟賢第562頁,第3字
疏也。
段注𠫓部曰:疏,通也。稀與穊爲反對之辭。所謂立苗欲疏也。引伸爲凡疏之偁。
从禾。希聲。
段注許書無希字。而希聲字多有。與由聲字正同。不得云無希字,由字也。許時奪之。今不得其說解耳。香衣切。十五部。
白话解释
稀,疏松。字形采用“禾”作边旁,“希”是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。戰國文字、篆文的形構皆係從禾、希聲。從禾,表示與稻禾相關;希聲,表示音讀,也表示少有的意思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