剋
意思解释
剋克
kēi基本解释
①申斥。挨~。
②打(人)~架(打架)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[口]∶骂,严厉地斥责 。
下回来早点,小心头儿剋你;剋毒(狠毒)
scold; censure;
2.[口]∶打 。
剋架(打架)
beat;
3.另见 kè “克”
国语辞典解释
剋克
kè详细解释
动
1.战胜。
《后汉书 · 卷二八上 · 桓谭传》:“何向而不开,何征而不克。”
2.约束。
《后汉书 · 卷七九 · 儒林传下 · 周泽传》:“中元元年,迁黾池令。奉公克己,矜恤孤羸,吏人归爱之。”
3.限定、约期。
《后汉书 · 卷四一 · 钟离意传》:“意遂于道解徒桎梏,恣所欲过,与克期俱至,无或违者。”元 · 王实甫《西厢记 · 第五本 · 第三折》:“准备筵席茶礼花红,克日过门者。”
4.剥削。
克扣。
5.伤害。
《西游记 · 第四十四回》:“皆因命犯华盖,妨爷克娘。”
形
◎严苛。
《韩非子 · 外储说左下》:“西门豹为邺令,清克洁悫,秋毫之端,无私利也。”
副
◎能够。
《后汉书 · 卷八一 · 独行传 · 序》:“或志刚金石,而克扞于强御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剋克
kè详细解释
1.牵制;压服;克制。
五行相生相克、克星、克夫。
2.《书》能够。
或志刚金石,而克扞于强御(《后汉书‧卷八十一‧独行列传‧序》)。
3.《书》约束。
奉公克己,矜恤孤羸,吏人归爱之(《后汉书‧卷七十九‧儒林列传下‧周泽》)。
外语翻译
- subdue, overcome; cut down
- bändigen, unterwerfen
- gronder, battre (frapper)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苦得切;《集韻》:乞得切,𡘋音刻。《爾雅・釋詁》:剋,勝也。【疏】謂得勝也。《後漢・桓譚傳》:何征不剋。
义又,《廣韻》:剋,巳也。㊟〔「《廣韻》:剋,巳也」,《廣韻》原文作:剋己。又,必也、殺也、急也〕
义又,必也、急也。
义又,剋期,約定日期也。《後漢・鍾離意傳》:解徒桎梏,與剋期,俱至。
义又,《讀書通》刻通作剋。〈吳志・賀齊傳〉:謹以剋心,非但書紳。
又,《集韻》:剋,殺也。
注解
〔剋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刀部。
〔剋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kēi、kè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克、刂。
〔剋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kēi] ⑴ 申斥⑵ 打(人)㈡ [kè] ⑴ kè ㄎㄜˋ 见“克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三下反切苦得切頁碼第460頁,第31字續丁孫
勀
尤極也。从力克聲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勀之字譌而从刀作剋,經典有克無剋,百家之書克、剋不分,而勀乃廢矣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六反切慳黒反頁碼第1082頁,第4行,第3字述
尤劇也。從力克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春秋左傳》:「伐例得雋曰克。」謂用力多也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三下反切苦得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799頁,第3字許惟賢第1216頁,第5字
尤勮也。
段注勮大徐作極。小徐作勮。今正。勊又勮之尤者也。剋者,以力制勝之謂。故其事爲尤勞。許書勊與克義不同。克者,肩也。肩者,任也。以《春秋》所書言之。如辛已雨。不克葬。戊午日下昃。乃克葬。如晉人纳㨗葘于邾。弗克納。此克之義也。如鄭伯克段于鄢。傳曰:得儁曰克。此勊之義也。勊之字譌而从刀作剋。猶勮之譌而从刀也。《經典》有克無剋。百家之書克剋不分。而勊乃廢矣。
从力。克聲。
段注苦得切。一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