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
意思解释
利
lì基本解释
①好处,与“害”“弊”相对。~弊。~害。~益。~令智昏。兴~除弊。
②使顺利、得到好处。~己。~用厚生(充分发挥物的作用,使民众生活优厚富裕起来)。
③与愿望相符合。吉~。顺~。
④刀口快,针尖锐,与“钝”相对。~刃。~刀。~剑。~落。~口巧辩。
⑤从事生产、交易、货款、储蓄所得超过本钱的收获。~息。~率( lǜ )。一本万~。
⑥姓。
详细解释
形容词
1.会意。从刀,从禾。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。本义:刀剑锋利,刀口快。
2.同本义。
利铦也。 其利断金。 国之利器,不可以示人。 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。 兵革非不坚利也。
sharp; exert oneself; try hard;
3.又。
不以兵革之利。则国之伤也若以利剑刺之。 非兵不利。 求天下之利匕首。
4.又泛指锐利。
吾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
利爪;利喙(尖利的嘴);利矢(锋利的箭);利口辩给(能言善辩,含贬义);利金(锋利的兵器)
5.快;敏捷。
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。 子贡利口巧辞。
利马(快马);利嗖(轻快利落);利爽(灵活敏捷);利屣(舞屣,头小而尖的鞋子);利便(伶利)
quick; nimble;
6.吉利;顺利。
时不利兮骓不逝。 探军不利。 因利乘便。
利钝(顺利与挫折);利市酒(为祈祷好运而喝的酒);利时(吉时)
lucky; smoothly; without a hitch;
7.有利的。
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。
advantageous; beneficial; favorable;
8.重要的;要害的。
怀抱利器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
important;
名词
1.利益。
上下之利,若是其异也。 有蒋氏者,专其利三世矣。 利尽南海。 火器利袭远。
advantages;
2.又。
技击利巷战。
福利(生活上的利益,特指对职工生活的照顾);利孔(获得利益的来源)
3.赢利;利息。
逐什一之利。 欲居之以为利。 商人重利轻别离。
暴利(巨额利润);利赢(赢利;利润);利子(利息)
interest;
4.[功名]利禄。
不慕荣利。
利心(利欲之心);利端(利欲的端绪);利色(私利与情欲)
official's salary in feudal china;
5.财利。
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 毋示以利。
利禄(财利与爵禄);利路(生财门路;钱财);利物(给优胜者的钱物;赃物)
money;
6.指个人的安危。
但欲求死,不复顾利害。
safety or danger;
7.胜利。
必以全争于天下,故兵不顿而利可全。
vectory;
8.物资出产。
荆州北据 汉、 沔,利尽南海。 力过吏势,以利相倾。 西有巴蜀汉中之利。
product;
9.通“痢”
轻土多利。
dysentery;
10.姓。
动词
1.善于 。
利口(善于口辩);利足(善于行走);利趾(善走);利舌(谓能言善辩)
be good at;
2.使有利。
利他(佛教语。施益于他人);利涉(便利渡河。后世也称舟为利涉);毫不利己,专门利人。
do good to;
3.占;谋利 。
利人妻女;损人利己(损害他人以图私利)
forcibly occupy; seize; hold;
国语辞典解释
利
lì详细解释
名
1.好处、益处。
《论语 · 里仁》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
利益、福利、渔翁得利。
2.从本金生出的子钱。
利息、利润、红利、高利贷。
3.姓。如汉代有利干。
动
◎有益于。
利人利己。
形
1.锋锐。
《孟子 · 公孙丑下》:“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。”
锐利、锋利。
2.祥瑞、顺利。
《史记 · 卷八 · 高祖本纪》:“东阳𡩋君、沛公引兵西,与战萧西,不利。”
大吉大利。
两岸词典解释
利
lì详细解释
1.好处;利益(与“弊”、“害”相对)。
利弊、得利、福利。
2.顺利。
出师不利。
3.利润或利息。
利息、红利、盈利、薄利多销。
4.锐利(与“鈍”相对)。
利刃、利爪、利器、锋利。
5.使有利。
利民、利人利己。
6.姓。
外语翻译
- gains, advantage, profit, merit
- scharf (Messer) , bekommen, erhalten (V), Vorteil, Gewinn, Profit
- profit, intérêt, avantage, tranchant, favorabl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𥝤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力至切;《正韻》:力地切,𡘋音詈。《說文》:銛也。从刀,和,然後利,从和省。《易》:利者,義之和也。《前漢・鼂錯傳》:兵不完利,與空手同。
义又,《廣韻》:吉也、宜也。《易・賁卦》:利有攸往。
义又,私利也。《莊子・騈拇篇》:小人以身殉利。
义又,《禮・坊記》:先財而後禮,則民利。【註】利猶貪也。
义又,《前漢・高帝紀》:徙齊楚大族五姓關中,與利田宅。【註】師古曰:利謂便好也。
义又,《周禮・冬官・考工記》:軸有三理,三者以爲利也。【註】利,滑密也。
义又,州名。《韻會》:巴蜀地。晉西益州,梁改利州。
义又,姓。《韻會》:漢有利乾,爲中山相。
又,《韻補》叶音棃。〈古樂府〉:雨雪霏霏雀勞利,長觜飽滿短觜饑。
注解
〔利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刀部。
〔利〕字拼音是lì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禾、刂,五行属火。
〔利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从刀,从禾。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。本义是刀剑锋利,刀口快。
〔利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lì] ⑴ 好处,与“害”“弊”相对⑵ 使顺利、得到好处⑶ 与愿望相符合⑷ 刀口快,针尖锐,与“钝”相对⑸ 从事生产、交易、货款、储蓄所得超过本钱的收获⑹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力至切頁碼第134頁,第20字續丁孫
利
銛也。从刀。和然後利,从和省。《易》曰:「利者,義之和也。」
𥝤
異體𥝢
古文利。
附注屈翼鵬《殷虛文字甲編考釋》:「按,利當是犂之初文。從禾,從刀。其小點當象犂出之土𠙹也。」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甲骨文从刀(或从勿,勿為以刀割物之意,與从刀同意)割禾,引申有銛利之意。其後或从刀、或从勿、或从刃(未必是刃字,可看成刀字加點的繁化)、或从爪(或必是爪字,實亦勿字省體)。秦文字以下都从刀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八反切桺嗜反頁碼第348頁,第4行,第3字述
鋸也。從刀,和然後利,從和省。《易》曰:「利者,義之和也。」
鍇注臣鍇據曰:「義和即利也,會意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348頁,第5行,第1字述
古文利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力至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711頁,第4字許惟賢第317頁,第2字
銛也。
段注銛者,臿屬。引伸爲銛利字。銛利引伸爲凡利害之利。
刀和然後利。从刀。和省。
段注依《韵會》本。《毛傳》曰:鸞刀,刀有鸞者。言割中節也。《郊特牲》曰:割刀之用而鸞刀之貴。貴其義也。聲和而後𣃔也。許據此說會意。力至切。十五部。
易曰:利者義之和也。
段注又引《易・說》從和省之意。上云刀和然後利者,本義也。引易者,引伸之義也。
古文利。
段注葢從刃禾。
白话解释
利,铦,金属农具。字形采用“刀”作边旁。谐和而后各有所利,所以采用省略了“口”的“和”。《易经》上说:“利益,是道义相 和的结果。”
字形解说
甲骨、金文從禾、從刀,表示用刀收割農作物。刀旁或增添禾穗,構形寫得像「勿」,就是《說文》古文從勿的來源。又因為「刀」和「刃」語義相近,戰國文字中「利」字所從刀旁,或改從刃。篆文、隸書、楷書從禾、從刀。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