𢿱
攵部16画左右结构U+22FF1
意思解释
基本释义
𢿱
◎同“散”。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蘇旱切;《集韻》:顙旱切,𡘋音𠍘㊟〔《集韻》字作「𠍘」。《集韻》「𢿱」:顙旱切……隷作「散」;又,𢽳,通作「散」。「繖」,亦作「𠍘」。案,𢿱即𢿨,𢽳即㪔,𢿨、㪔同〕。《說文》:雜肉也。从肉,㪔聲。《廣韻》:今通作散。
又,《廣韻》:蘇旰切,音熯 —— 義同。
注解
〔𢿨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下,康熙部首是攴部。
〔𢿨〕字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㪔、⺼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穌旰切頁碼第133頁,第15字續丁孫
𢿨
異體𣀙、𢿱、散
雜肉也。从𠕎㪔聲。
附注王筠句讀:「散字从肉,故說曰雜肉。實是散碎通用之字,故元應取雜而刪肉也。」林義光《文源》:「散為雜,無雜肉之義……(古)从月,不从肉。月即夕字,象物形,从攴,象分散形。本義當為分散之散……經傳皆用散字。」
附注《說文新證》:「散字有兩個來源。一個來源是从攴擊𣏟的『㪔』字,𣏟形从木,小點象被打散而掉下來的散落物。另一個來源是酒器『斝』,疑斝、散為同一器的不同名稱,『月』形是斝體的訛變,『竹』形是斝柱,『攴』形是『又』形的繁化。後世可能因為兩個來源的字形、音相近,於是合流。秦以下文字的『散』字作从『㪔』从『月』形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八反切四旦反頁碼第345頁,第4行,第1字述
雜肉也。從肉𢽳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今俗言散肉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穌旰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704頁,第1字許惟賢第313頁,第10字
襍肉也。
段注從𢽳者,會意也。𢽳,分離也。引伸凡𢽳皆作𢿱。𢿱行而𢽳廢矣。
从肉。𢽳聲。
段注穌旰切。十四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