郎
意思解释
郎
láng基本解释
①对年轻男子的称呼。大~。~才女貌。
②对某种人的称呼。货~。女~。
③旧时妻称夫或情人。~君。
④封建时代的官名。~中(①古官名;②中医医生)。侍~。员外~。
⑤姓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邑,良声。从“邑”,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。本义:古邑名。在今山东金乡县境。
2.古地名。春秋鲁邑。
郎,鲁邑也。
Lang town;
3.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,是费伯的食邑。
费伯帅师城 郎。
4.在今山东省曲阜县附近。
夏,城郎。
5.郎,古廊字。原指宫殿廷廊,置侍卫人员所在。官名。
郎官,谓三中郎将下之属官也。
an official title under the monarchy;
6.战国始置。帝王侍从官侍郎、中郎、郎中等的通称。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、随时建议,备顾问差遣等侍从之职。郎官一直沿用到清朝。
郎官(郎中及员外郎的泛称);郎中(郎官。汉代称中郎、侍郎、郎中为郎官,掌星宿之职);郎将(官名);郎署(宿卫官的官署)
7.旧时妇女对丈夫或情人的昵称。
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。
郎伯(妇人称丈夫为郎、伯,并称郎伯)
my darling; husband;
8.女婿,女儿的丈夫 。
我哥哥有两个郎;郎婿(女婿)
son-in-law;
9.称别人的儿子 。
令郎;大郎、二郎、三郎;郎子(对他人之子的爱称)
son;
10.汉魏以后少年的美称。
瑜时年二十四, 吴中皆呼为 周郎。
youth;
11.旧时对从事某种职业者的称呼 。
货郎;牛郎;卖油郎;郎不郎,秀不秀(形容不伦不类)
worker;
12.旧时对一般男子的尊称。
王家诸郎亦皆可嘉,闻来觅婿。
伴郎;郎不郎,秀不秀(指不成材);郎子(对英俊少年的爱称);郎秀(明初乡里间称呼男子因出身而异,大家豪族称秀;平凡家庭称郎)
man;
13.仆人称主人为郎。
为两郎僮。 孰若为一郎僮。正副郎好事者。
郎主(门生家奴称其主;对外族首领的称呼)
landlord;
14.通“廊”。室外有顶的过道。
今陛下累郎台,恐其不高也。 盖闻虞舜之时,游于岩郎之上。
veranda; covered corridor;
15.通“廊”。朝廷。
茤荛之言,可择郎庙。
court;
国语辞典解释
郎
láng详细解释
名
1.秦汉时起,官多称为“郎”。
《汉书 · 卷六八 · 霍光传》:“时年十余岁,任光为郎。”
侍郎、尚书郎。
2.对男子的美称。
南朝宋 ·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· 雅量》:“王家诸郎,亦皆可嘉。”唐 · 李白《横江词》六首之五:“郎今欲渡缘何事?如此风波不可行。”
周郎、少年郎。
3.妇女对丈夫或情人的称呼。
南朝宋 ·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· 贤媛》:“生纵不得与郗郎同室,死宁不同穴!”唐 · 李白《长干行》:“郎骑竹马来,遶床弄青梅。”
郎有情,妹有意。
4.仆役对主人的称呼。
《新唐书 · 卷一二四 · 宋璟传》:“君非其家奴,何郎之云?”
5.女子也称为“郎”。
女郎。
6.姓。如汉代有郎𫖮。
两岸词典解释
郎
láng详细解释
1.古代官名。
侍郎、尚书郎、员外郎。
2.对男子的美称。
周郎、少年郎。
3.旧时女子称呼恋人或丈夫。
情郎、郎君、闻郎江上踏歌声。
4.对少男少女的称呼。
郎才女貌、小小儿郎上学堂、妙龄女郎。
5.对别人的儿子的称呼。
令郎、县令遣媒来,云有第三郎。
6.对从事某些职业的男子的称呼。
牛郎、货郎、花郎。
7.姓。
外语翻译
- gentleman, young man; husband
- jeune homme, monsieur, maître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正韻》:魯當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盧當切,𡘋音廊。《說文》:魯亭。《春秋・隱元年》:費伯帥師城郎。【註】魯地高平方與縣東南有郁郎亭。
义又,夜郎,地名,屬牂牁郡。
义又,官名。《韻會》:秦初置郎中令,其屬官有三署郎,漢官尚書郎。初三署郎既選入臺,稱郎中,歲滿稱侍郎。隋文帝諱中字,惟置侍郎。煬帝置六侍郎,其諸曹直曰郎,除侍字。又,員外郎亦隋置。
义又,男子之稱。《唐書・房𤣥齡傳》:高孝基曰:僕閱人多矣,無如此郎者。
义又,婦謂夫爲郎。《晉書・列女傳》:謝道韞曰:天壤之閒,乃有王郎。
义又,僕稱主亦曰郎。《唐書・宋璟傳》:鄭善果曰:中丞奈何卿五郎。璟曰:君非其家奴,何郎之云。
又,《正韻》與廊通。《史記・司馬相如傳》:陛下築郎臺,恐其不高。
义又,姓。《廣韻》:魯懿公孫費伯城郎居之,因氏。又,漢有郎顗。
考證
《春秋・隱元年》費伯帥師城郎。〔註〕魯地高平方輿縣東南有郁郎亭。
謹照原文春秋改左傳。方輿改方與。
《史記・司馬相如傳》陛下築郎臺,恐其不高。
謹按所引出前漢東方朔傳,今据改。並照原文陛下增今字。築字改累字。
注解
〔郎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酉集下,康熙部首是邑部。
〔郎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láng、làng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、⻏。
〔郎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邑,良声。从“邑”,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。本义是古邑名。在今山东金乡县境。
〔郎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láng] ⑴ 对年轻男子的称呼⑵ 对某种人的称呼⑶ 旧时妻称夫或情人⑷ 封建时代的官名⑸ 姓。㈡ [làng] ⑴ 〔屎壳~〕“蜣螂”的俗称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魯當切頁碼第211頁,第8字續丁孫
郒
異體𨝥、郎、郞
魯亭也。从邑良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二反切魯當反頁碼第542頁,第6行,第1字述
魯亭也。從邑良聲。
鍇注臣鍇按:《春秋》:桓公及齊人戰于郎。又:莊公築臺于郎。杜預曰:「高平郡高平縣東有郁郎亭。」臣以爲此字本因邑名而立,故從邑。他放此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六下反切魯當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1185頁,第2字許惟賢第521頁,第2字
魯亭也。
段注《春秋》隱元年。費伯率師城郎。桓四年。公狩于郎。十年。齊矦衞矦鄭伯來戰于郎。莊八年。師次于郎。以俟陳人蔡人。三十一年。築臺于郎。哀十一年。戰于郊。《檀弓》作戰於郎。鄭曰:郎,魯近邑也。杜云:郎,魯邑。高平方與縣東南有郁郎亭。按以郎爲男子之偁及官名者,皆良之假借字也。
从邑。良聲。
段注魯當切。十部。
白话解释
郎,春秋时鲁国境内的一处亭子。字形采用“邑”作边旁,采用“良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篆文。篆文字形從邑、良聲。從邑,指城邑而言;良聲,表示音讀。隸書、楷書皆承篆文字形而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