敘
意思解释
敘叙
xù基本解释
◎同“敍”。《正字通•攴部》:“敘,俗敍字。”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聲。从攴( pū ),余聲。本義:秩序,次序。
2.同本義(強調一個挨一個的序列)。
敘,次弟也。 百揆時敘。 行其秩敘。 以官府之六敘正羣吏。 四時不失其敘。
敘齒(序齒);敘齒而坐(按年齒大小的順序入座)
order;
3.同「序」。書籍的序言(早期寫作「敘」,後多寫作「序」) 。
許慎《說文解字·敘》
preface;
動
1.依次序排列。
惇敘九族。 以敘其財。
order;
2.敘述,述說。
紀言以敘之。 自敘少小時歡樂事。 王乃具敘宣王創業之始。 暢敘幽情。
自敘;追敘;倒敘;插敘;鋪敘;補敘;敘事;敘心(抒懷)
tell; narrate;
3.談話。
大家散了,王夫人姊妹不免又敘了半夜的話兒。
敘意(表達心意);敘覯(會面敘談);敘會(會面敘談)
talk;
4.記述,著述。
寫情敘事。 幸君子書敘之外。
narrate;
5.評定等級、次第,按功提升。
閻王敘功,從地獄裏把你提上第十七層來。
敘用(分等級授官)
assess;
国语辞典解释
敘叙
xù详细解释
名
1.次第、顺序。
《周礼 · 天官 · 小宰》:“以官府之六叙正群吏。”《淮南子 · 本经》:“四时不失其叙。”
2.放于正文之前,用以说明全书要点的。同“序”。
《说文解字叙》。
动
1.陈述、说明。
《国语 · 晋语三》:“纪言以叙之,述意以导之。”
叙述、面叙。
2.评议授职等级或奖励勋功。
《晋书 · 卷七〇 · 应詹传》:“直以旧望登叙。”《北史 · 卷三九 · 薛安都传》:“在南以武力见叙,遇宋孝武起江州,遂以为将。”
铨叙、奖叙。
3.聚会、话家常。
小叙一番。
4.安排次序。
《周礼 · 天官 · 司书》:“以周知入出百物,以叙其财,受其币,使入于职币。”三国魏 · 曹植《社颂》:“建国承家,莫不修叙。”
5.发抒情思。
晋 · 王羲之《三月三日兰亭诗序》:“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敘叙
xù详细解释
1.次序;秩序。
长幼有叙、不失其叙。
2.依事情经过的次序陈述。
叙述、叙事、叙说、面叙。
3.依评定次序、等级奖励或授职。
叙奖、铨叙。
4.聚会;随意交谈。
叙谈、小叙一番。
5.抒发(情思)。
畅叙幽情。
6.文体的一种。放于正文前,用来说明全书要旨。也作“序”。
叙言、叙文、《说文解字叙》。
7.姓。
外语翻译
- express, state, relate, narrate
- erzählen, begleitend kommentieren (V)
- raconter, narrer, parler, bavard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徐呂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象呂切,𡘋音序。《說文》:次第也。《爾雅・釋詁》:敍,緒也。【疏】敍,謂次敍。《書・舜典》:百揆時敍。【疏】皆得次序。
义又,《周禮・天官・小宰》:以官府之六敍正羣吏。【註】敍,秩次也。
义又,《周禮・天官・宮伯》:行其秩敍。【註】敍,才等也。又,《正字通》:凡書策,舉其綱要,列卷首爲敍。或作序。
义又,《釋名》:敍,抒也 —— 抒洩其實,宣見之也。〇【按】《說文》敍,从攴、从余。《五經文字》作敘,入又部,非。《正字通》因周伯琦說,从攵、从余。今遵《說文》改正。
注解
〔敍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下,康熙部首是攴部。
〔敍〕字拼音是xù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余、攴。
〔敍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xù] ⑴ 次序;次第。《説文•攴部》:“敍,次弟也。”⑵ 排列次序;按照次序。《周禮•天官•司書》:“以周知入出百物,以敍其財,受其幣,使入于職幣。”⑶ 古代指按規定的等級次第授官職,按功勳大小給予獎勵。《周禮•天官•宫伯》:“行其秩敍。”⑷ 頭緒;條理。《爾雅•釋詁上》:“敍,緒也。”⑸ 陳述;記述。《國語•晋語三》:“紀言以敍之,述意以導之。”⑹ 序言。如:《漢書•敍傳》。漢許慎《説文解字》:“敍曰:此十四篇,五百四十部,九千三百五十三文,重一千一百六十三,解説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。”⑺ 姓。《廣韻•語韻》:“敍,姓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徐呂切頁碼第99頁,第15字續丁孫
敍
異體敘、叙
次弟也。从攴余聲。
附注商承祚《殷虛文字類編》:「篆文从攴之字……古文多从又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六反切夕與反頁碼第264頁,第7行,第1字述
次第也。從攴余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下反切徐呂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503頁,第5字許惟賢第225頁,第8字
次弟也。
段注《咎繇謨》曰:天敘有典。《釋詁》曰:舒業順敘緒也。古或假序爲之。
从攴。余聲。
段注徐呂切。五部。
白话解释
叙,次第顺序。字形采用“攴”作边旁,采用“余”作声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字形從又、余聲。從又,指手部動作;余聲,聲兼義,余字本義為茅舍(採高鴻縉、徐中舒說法)。從又、余聲,表示以茅草鋪苫房舍。戰國文字字形又字改從攴字,以又、攴字義相近而互通,仍表手部的動作。篆文、隸書、楷書承戰國文字字形而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