芋
意思解释
芋
yù基本解释
①多年生草本植物,作一年生栽植培。地下有肉质的球茎,含淀粉很多,可供食用,亦可药用。俗称“芋奶”、“芋艿”、“芋头”。
②指“马铃薯”洋~。
③指“甘薯”山~。
④指“荸荠”乌~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从艸,于声。本义:植物名。俗称“芋艿”
2.同本义。
芋,大叶实根,骇人,故谓之芋也。 士卒食芋菽。 其实葵菹芋。
芋火(煨芋的炭火);芋渠(大芋头。同“芋魁”);芋荷(芋艿。因其叶似荷,故名。南方称芋头的叶及柄为芋荷);芋火(煨芋之火);芋郎君(抟芋酥作人形的食品);芋魁(芋的块茎。泛指薯类植物的块茎);芋魁豆饭(喻食物粗劣)
taro;
3.泛指薯类植物 。
山芋;洋芋。
tuber crops;
国语辞典解释
外语翻译
- taro
- Taro
- taro, Arum, tubercules comestibles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韻會》:王遇切;《集韻》:王矩切;《正韻》:羊茹切,𡘋音羽。《說文》:大葉實根駭人,故謂之芋也。《續博物志》:芋以十二子爲衞,應月之數也。《史記・項羽本紀》:士卒食芋菽。【索隱註】芋,蹲鴟也。
义又,《儀禮・土喪禮》〔註〕:齊人或名金菹爲芋。
又,《廣韻》:雲俱切,音于 —— 草盛貌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匈于切;《正韻》:休居切,𡘋音吁。揚子《方言》:大也。《詩・小雅》:君子攸芋。【註】香于反。又,火吳反。或作吁。又,陳有芋尹。見《左傳》:蓋以鳥名官。
考證
《儀禮註》齊人或名金菹爲芋。
謹照原文金菹改全菹。
注解
〔芋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上,康熙部首是艸部。
〔芋〕字拼音是yù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艹、于,五行属木。
〔芋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艸,于声。本义是植物名。俗称“芋艿”。
〔芋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ù] ⑴ 多年生草本植物,作一年生栽植培。地下有肉质的球茎,含淀粉很多,可供食用,亦可药用。俗称“芋奶”、“芋艿”、“芋头”。⑵ 指“马铃薯”⑶ 指“甘薯”⑷ 指“荸荠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一下反切王遇切頁碼第17頁,第5字續丁孫
芌
異體芋
大葉實根,駭人,故謂之芌也。从艸亏聲。
鉉注徐鍇曰:「芌猶言𠮱。𠮱,驚辤,故曰駭人。」
附注段玉裁注:「《口部》曰:『吁,驚也。』毛傳曰:『訏,大也。』凡于聲字多訓大。芋之為物,葉大根實,二者皆堪駭人,故謂之芋。其字从艸,于聲也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反切云煦反頁碼第66頁,第5行,第1字述
大葉實根,駭人,故謂之芌也。從艸亐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芌猶言吁也。吁,驚詞,故曰:『駭人』。謂之芋芋狀如蹲鴟,故駭人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一下反切王遇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95頁,第1字許惟賢第41頁,第1字
大葉實根駭人。故謂之芌也。
段注《口部》曰:吁,驚也。《毛傳》曰:訏,大也。凡于聲字多訓大。芋之爲物。葉大根實。二者皆堪駭人。故謂之芋。其字从艸于聲也《小雅》。君子攸芋。《毛傳》。芋,大也。謂居中以自光大。箋云:芋當作幠。
从艸。亏聲。
段注王遇切。五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