吶
国语辞典解释
吶
nà详细解释
动
◎大声喊叫。
《三国演义 · 第四五回》:“鸣鼓呐喊而进。”
形
◎说话迟钝、不流利。
《汉书 · 卷七二 · 鲍宣传》:“臣宣呐钝于辞。”唐 · 颜师古 · 注:“呐亦讷字也。”唐 · 柳宗元《与李睦州论服气书》:“今愚甚呐,不能多言。”
外语翻译
- raise voice, yell out loud, shout; stammer
- Kampfruf (S)
- cri (de guerre), (particule finale d'une phrase)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𡘋奴骨切 —— 與訥同。《集韻》或作詘。《玉篇》:遲鈍也。《集韻》:言難也。《禮・檀弓》:其言吶吶然,如不出諸其口。《前漢・李廣傳》:吶口少言。【註】吶,亦訥字。〈鮑宣傳〉:吶鈍于辭。
又,《集韻》:如劣切;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儒劣切,𡘋音𤑔。《集韻》:言緩也。或書作。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𡘋女劣切,音笍。《廣韻》:嗗吶,聲不出。《集韻》:或書作㕯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女律切,音柮 —— 語不明。〇【按】㕯、吶二字,音義略同。然《玉篇》、《廣韻》㕯、吶俱分載,不言吶同㕯;惟《集韻》如劣、女劣二切,㕯、吶無異。
注解
〔吶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。
〔吶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nà、nè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口、內。
〔吶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nà] ⑴ 同“呐”。㈡ [nè] ⑴ 同“呐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女滑切頁碼第67頁,第2字續丁孫
㕯
言之訥也。从口从內。凡㕯之屬皆从㕯。
附注朱駿聲《通訓定聲》:「㕯,从口,从內,會意。內亦聲,字亦作左形右聲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五反切女滑反頁碼第189頁,第2行,第1字述
言之訥也。從口内聲。凡㕯之屬,皆從㕯。
鍇注臣鍇曰:「《論語》云:『其言㕯㕯然,如不出諸其口也。』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三上反切女滑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349頁,第1字許惟賢第157頁,第3字
言之訥也。
段注《檀弓》作呐同。其言呐呐然。如不岀諸其口。注。呐呐,舒小皃。此與《言部》訥音義皆同。故以訥釋㕯。
从口內。
段注內,入也。會意。內亦聲。女滑切。十五部。
凡㕯之屬皆从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