薑
意思解释
薑姜
jiāng基本解释
◎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根莖肥大,呈不規則塊狀,有辛辣味,可作蔬菜、調料,並供藥用。《集韻•陽韻》:“䕬,《説文》:‘禦溼之菜。’或省。”《論語•鄉黨》:“不撤薑食,不多食。”
详细解释
名词
1.生薑。
楠梓薑桂。
ginger;
2.一種薑屬多年生草本植物( Zingiber officinate ),作一年生栽培。鬚根不發達,根莖肥大,呈不規則塊狀,灰白或黃色,有辛辣味,可作蔬菜、調料,亦入藥。
不撤薑食,不多食。
国语辞典解释
薑姜
jiāng详细解释
名
◎植物名。蘘荷科蘘荷属,多年生草本。叶长披针形,叶脉平行。穗状花序,花冠唇形。地下茎肥大,呈不规则块状,色黄,味辛辣,可作蔬菜、调味料,并供药用。经过干燥处理后,可为芳香剂、兴奋剂、驱风剂等。
外语翻译
- ginger
- Ingwer (S, Bio)
- gingembre, (nom de famille)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义《集韻》同「𧅁」。
注解
〔薑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上,康熙部首是艸部。
〔薑〕字拼音是jiāng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艹、畺。
〔薑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iāng] ⑴ 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根莖肥大,呈不規則塊狀,有辛辣味,可作蔬菜、調料,並供藥用。《集韻•陽韻》:“䕬,《説文》:‘禦溼之菜。’或省。”《論語•鄉黨》:“不撤薑食,不多食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一下反切居良切頁碼第16頁,第25字續丁孫
䕬
異體𧅁、薑
御溼之菜也。从艸彊聲。
附注《廣韻・陽韻》:「䕬,同薑。」
蔣注案:彊聲,疑有誤,當作疆聲。《四聲篇海》作𧅁,是也。畺或从彊土。隸省作薑,是也。《康熙字典》:䕬,《唐韻》《集韻》𠀤作𧅁,《六書正譌》俗作薑;𧅁,《唐韻》薑本字。《廣韻》:薑,菜名,《說文》云:御溼之菜;𧅁,上同。《玉篇》作䕬,無𧅁字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反切九商反頁碼第65頁,第6行,第2字述
禦溼之菜也。從艸彊聲。
鍇注臣鍇曰:「䕬可以止腹病,治腳下溼。伊尹對湯曰:『陽樸之薑。』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一下反切居良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92頁,第1字許惟賢第39頁,第10字
御溼之菜也。
段注御,鉉作禦。《神農本艸經》曰:乾薑主逐風溼痹(溼病也),腸澼(匹辟切),腸閒水下痢。生者尢良。久服去臭氣,通神明。按生者尢良,謂乾薑中之不孰而生者耳。今人謂不乾者爲生薑。失之矣。
从艸。彊聲。
段注居良切。十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