溉
意思解释
溉
gài基本解释
①浇灌。灌~。
②洗涤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水,既声。本义:灌注。
2.同本义。
溉,灌也。 溉,一曰灌注也。 此渠皆可行舟,有余则用溉。 西门豹引 漳水溉 邺,以富 魏之 河内。 一亩之稼,则粪溉者先芽。
溉田(灌溉田亩);溉汲(汲水浇田);溉浸;溉灌(灌溉);溉沃万顷。
irrigate;
3.洗,洗涤。
挹彼注兹,可以濯溉。 谁能亨鱼?溉之釜。 器之溉者不写。
溉釜;溉盥(洗涤)
cleanse;
4.通“概”。漆饰酒尊。
泂酌彼行潦,挹彼注兹,可以濯溉。
painting wine jar;
国语辞典解释
溉
gài详细解释
动
1.灌注。
《说文解字 · 水部》:“溉,灌注也。”《史记 · 卷二十九 · 河渠书》:“其后漕稍多,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矣。”
灌溉。
2.洗涤。
汉 · 王充《论衡 · 幸偶》:“皆之水也,或溉鼎釜,或澡腐臭。”
外语翻译
- water, irrigate, flood; wash
- irrigu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古代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居代切,𡘋音槩。《說文》:滌也。《詩・檜風》漑之釜鬵:〔箋註〕漑,本又作摡。古愛反。《周禮・天官・世婦》:帥女官,而濯摡爲齍盛。【註】摡,拭也。《儀禮・少牢饋食禮》:雍人摡鼎匕俎于雍爨,廩人摡甑甗𠤎與敦于廩爨。通作漑。
又,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許既切,音餼。《博雅》:取也。一曰拭也。或作𢪑。
注解
〔摡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卯集中,康熙部首是手部。
〔摡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gài、xì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扌、既。
〔摡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gài] ⑴ 古同“溉”,洗涤。⑵ 主。㈡ [xì] ⑴ 取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古代切頁碼第363頁,第24字續丁孫
漑
異體溉
水。出東海桑瀆覆甑山,東北入海。一曰灌注也。从水旣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一反切苟代反頁碼第882頁,第2行,第1字述
水,出東海桑瀆覆甑山,東北入海。從水旣聲。一曰灌注也。
鍇注臣鍇按:《漢書》:「漑岀北海郡甑山,東北至都昌入海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古代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154頁,第1字許惟賢第938頁,第2字
漑水。出東海桑瀆覆甑山。東北入海。
段注東當作北。瀆當作犢。皆字之誤也。北海郡桑犢,見《前志》。今山東萊州府濰縣有桑犢故城。《水經注》之桑犢亭也。《前志》桑犢下云:覆甑山,漑水所出。東北至都昌入海。今濰縣東南四十里漑源山。卽覆甑山也。《水經注》亦謂之塔山。寰宇記曰:天寶六載勅改爲漑源山。今漑水自漑源山北流至昌邑縣境入海。卽東虞河也。亦曰東丹河。
从水。旣聲。
段注古代切。古音在十五部。按多借爲濯摡字。
一曰灌注也。
段注此依《韵會》本。注下曰灌也。𣵽下曰漑灌也。《洞簫賦》。迴江流川而漑其山。李注引《說文》漑猶灌也。與今本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