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
意思解释
游遊
yóu基本解释
①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。~泳。~水。
②从容地行走。周~。~历。~逛。~兴( xìng )。~记。~说( shuō )。~山玩水。
③〈书〉交往,来往。交~。
④不固定。~资。~走。~牧。~行。~学(古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)。~击。~弋。~离。~子(离家久居外乡的人)。
⑤河流的一段。上~。中~。下~。
⑥姓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形声。
2.同本义 [flag’s streamer]。
游,旌旗之流也。 为下国缀旒。 鞶、厉、游、缨,昭其数也。
3.江河的一段。
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
上游;下游;中游
reach;
4.鸟媒,猎人驯养用以招引野鸟的家鸟。
恐吾游之晏起,虑原禽之罕至。
a call bird;
5.古水名 。淮河下游分支。由今江苏省涟水县、灌南县至连云港市入黄海。
You River;
6.姓。
动词
1.人或动物在水里浮行或潜泳。
其父善游。 子岂遽善游。鱼游于沸鼎。 游鱼细石。
swim;
2.流动,不固定。
皆若空游无所依。
游衍(游游衍衍。游荡;游乐;干干停停,拖延时间);游花插趣(游荡作乐);游回磨转(团团转);游行(到处漫游)
wander about;
动词
1.遨游;游览;游玩,优游逍遥。
噬肯来遊。 遊毋倨。 膳饮从于遊。 厥壤可遊。 文王不敢盘于遊用。 同游者。 游人虽未盛。 余游巴黎。
游春白相(春游;踏青);游学呈子(报告本人外出,请求保留学籍的呈文);游仙(漫游仙界)
travel;
2.结交;交游。
此真吾所愿从游。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。 息交以绝游。
游艺(外出游学,以文交友);游合(交游聚会);游从(相随同游;交往,特指与长辈交往);游集(从各处来聚集)
associate with;
3.闲逛,悠闲无所事事 。
游营撞尸(骂人话。指到处游逛的人);游花浪子(不务正业,一味吃喝嫖赌寻欢作乐的人);游头浪子(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弟);游勇(失去统属的逃散的兵士)
stroll;
4.行走;飞行;巡行 。
游营(游行示众);游禽(飞鸟);游骑(担任巡逻突击的骑兵)
move about;
5.游说;宣扬。
孔子东游。
游夫(游说的人);游化(潜移默化;云游教化);游慝(凭借游说从事邪恶活动)
go about selling an idea;
6.考察,学习。
游于三辅。
investigate; learn;
7.出访。
劝东游。 劝君东游。
visit;
形容词
◎虚浮不实 。
游嘴(游花。油腔滑调,善于狡辩);游文(浮泛的文字);游言(浮夸不实的言论);游财(浮财);游词(浮夸轻薄的言辞);游滑(油滑);游语(戏谑的、挑逗的言辞)
groundless;
国语辞典解释
游遊
yóu详细解释
动
1.在水中行动。
《诗经 · 邶风 · 谷风》:“就其浅矣,泳之游之。”《淮南子 · 墬形》:“食水者善游能寒,食士者无心而慧。”
游泳。
2.遨游。
《墨子 · 贵义》:“子墨子南游于楚,见楚献惠王。”
3.交往。
《左传 · 隐公三年》:“其子厚与州吁游,禁之不可。”
形
◎飘荡不定。
《新唐书 · 卷九五 · 窦威传》:“周洛间,因隋乱,人不土著,轨下令诸县,有游手末作者按之,由是威信大行,民皆趋本。”
游民、游资、气若游丝。
名
1.河流、江河的段落。
《诗经 · 秦风 · 蒹葭》:“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,溯游从之,宛在水中央。”《史记 · 卷七 · 项羽本纪》:“古之帝者地方千里,必居上游。”
上游、中游、下游。
2.姓。如清代有游士凤。
外语翻译
- to swim; float, drift; wander, roam
- schwimmen, reisen (V)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汓
《唐韻》:以周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夷周切,𡘋音猷 —— 水名。《水經注》:淮水於淮浦縣枝分,北爲游水。
义又,浮行也。《爾雅・釋水》:順流而下曰遡游。《詩・秦風》:遡游從之。
义又,《周禮・天官》:閽人,王宮每門四人,囿游亦如之。【註】游,離宮也。
义又,《管子・首憲篇》:分理以爲十游,游爲之宗。
义又,《尚書考靈曜》:地有四游,常動而人不知。
义又,玩物適情之意。《禮・少儀》:少依于德㊟〔士依于德〕,游於藝。
义又,閒曠也。《禮・王制》:無游民。
义又,自適貌。《詩・小雅》:愼爾優游。
义又,枝葉扶疏貌。《詩・鄭風》:隰有游龍。【傳】龍,紅草也〔箋〕游,猶放縱也 —— 言紅草放縱枝葉于隰中。
又,《集韻》:徐由切,音囚 —— 義同。
又,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𡘋力求切,音留 —— 旌旗之旒也。本作斿,亦作旒。《左傳・桓二年》:鞶、厲、游、纓。
义又,九游,星也。《史記・天官書》:九游九星,在玉井西南。
又,《韻補》叶延知切,音移。司馬相如〈上林賦〉:拖蜺旌,靡雲旗;前皮軒,後道游。
又,叶衣虛切,音於。萬震《南州異物志・贊》:合浦之人,習水善游;上視層潭,如猿仰株。
考證
《禮・少儀》少依于德,游於藝。
謹照原文少改士。于改於。
注解
〔游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巳集上,康熙部首是水部。
〔游〕字拼音是yóu,左中右结构,可拆字为氵、斿,五行属水。
〔游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óu] ⑴ 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⑵ 从容地行走⑶ 〈书〉交往,来往⑷ 不固定⑸ 河流的一段⑹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以周切頁碼第220頁,第8字續丁孫
游
旌旗之流也。从㫃汓聲。
𨒰
異體𨓎
古文游。
附注商承祚《殷虛文字》:「从子執旗,全為象形。从水者,後來所加,于是變象形為形聲矣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三反切延秋反頁碼第561頁,第4行,第1字述
旌旗斿也。從㫃汓聲。汓,古文泅。
鍇注臣鍇曰:「旌旗邊所綴也。《爾雅》曰:『練斿九。』《春秋公羊》曰:『若贅斿。』又敖斿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561頁,第5行,第1字述
古文。
鍇注臣鍇曰:「,古文子字,葢從古文汓省,此正敖游字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以周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242頁,第4字許惟賢第545頁,第8字
旌旗之流也。
段注流宋刊本皆同。《集韵》、《類篇》乃作旒。俗字耳。旗之游如水之流。故得偁流也。大常十有二游。旂九游。旟七游。旗六游。旐四游。《周禮》。王建大常。十有二游。上公建旂。九游。侯伯七游。子男五游。孤卿建旜。大夫士建物。其游各視其命之數。《禮緯》含文嘉云:天子之旗九仞十二旒曳地。諸侯七仞九旒齊軫。卿大夫五仞七旒齊較。士三仞五旒齊首。皆不言其命數。未可信。旗之正幅爲縿。游則屬焉。節服氏。六人維王之大常。注。王旌十二旒。㒳㒳以縷綴連。旁三人持之。然則旗之制。游屬於㒳旁。十二游者,一旁六游。九游,則㒳旁一四一五。巳下可知也。曳地,齊軫皆謂游。其正幅之長。《爾雅》曰:旐長㝷。餘未聞。游亦曰旓。楊雄賦有此字。《大人賦》作髾游。《周禮》省作斿。引伸爲凡垂流之偁。如《弁師》說冕弁之斿是。又引伸爲出游,嬉游。俗作遊。
从㫃。汓聲。
段注以周切。三部。此字省作斿。俗作旒。《集韵》云:斿亦作㫍。按此說必有據。上文㫍篆與此同義。而居非其次。當移此下。正之曰:游或作㫍。
𨒰,古文游。
段注从辵者,流行之義也。从㜽者,汓省聲也。俗作遊者,合二篆爲一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