朘
意思解释
朘
juān基本解释
①缩;减少:“民日削月~,寖以大穷。”
②剥削。~民脂膏。
③汁少的肉羹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剥削 。
朘剥(剥削搜刮);朘利(剥削之利);朘取(收刮);朘刻(克扣;搜刮);朘盗(侵吞)
exploit;
2.减少。
日削月朘。
朘耗(减少);朘损(削弱;削减);朘蚀(犹耗损);朘薄(侵损)
decrease; deprive of;
3.另见 zuī。
国语辞典解释
朘
juān详细解释
动
1.缩减。
《集韵 · 平声 · 仙韵》:“朘,缩也。”《汉书 · 卷五六 · 董仲舒传》:“民日削月朘,寖以大穷。”《新唐书 · 卷二一八 · 沙陀传》:“文楚朘损用度,下皆怨。”
2.剥削。
《新唐书 · 卷一二七 · 张嘉贞传》:“不通大体,朘刻军赐。”《金史 · 卷四四 · 兵志》:“朘民膏血而不足,乃行括粮之法。”
两岸词典解释
外语翻译
- wane, reduce, contract; exploit
- abbauen, ausnutzen
- réduire, exploit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篇海》:子全切,音鐫 —— 縮也。縮朒爲朘,不从肉。《前漢・董仲舒傳》:民日削月朘。【註】孟康曰:朘音揎,謂轉褰踧也。
注解
〔朘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辰集上,康熙部首是月部。
〔朘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juān、zuī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月、夋。
〔朘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uān] ⑴ 缩;减少:“民日削月~,寖以大穷。”⑵ 剥削⑶ 汁少的肉羹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子回切頁碼第134頁,第2字續丁孫
脧
異體朘、䘒
赤子陰也。从𠕎夋聲。或从血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四下反切子和反、子壘反古音第-部頁碼第708頁,第2字許惟賢第315頁,第6字
赤子陰也。
段注《老子》。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。河上本如是。
从肉。夋聲。
段注釋引《說文》子和反。又子壘反。按此字各本無之。《老子・音義》引《說文》可據。故補綴於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