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汉语字典 >

褰的意思解释

衣部16画上下结构U+8930

衣部

16画

10画

上下结构

形声字

PFJE 86,PAWE 98

JTCV

WDSR

30732

5973

6929

U+8930

4451122134413534 点、点、横撇/横钩、横、横、竖、竖、横、撇、捺、点、横、撇、竖提、撇、捺

𧛓

的组词的笔顺

意思解释


基本解释

揭起:“子惠思我,~裳涉溱”。

古代称套裤。

详细解释

名词

(形声。从衣,寒省声。本义:套裤) 同本义 褰,绔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征褰与襦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振养矜寡,衣之褰襦。——王安石《潭州新学并序》

leggings;

动词

1.撩起[衣服等]。

衣。 《广韵》暑无裳。 《礼记 · 曲礼上》与其有事,则裳濡足,冠挂不顾。 《后汉书 · 崔骃传》子惠思我,裳涉溱。 《诗 · 郑风 · 褰裳》揽辔帷。 清 · 周容《芋老人传》

褰裳避之(提衣躲避,比喻不愿接近某些人或事,远避之);褰衣(提起衣服,揭起衣裳);褰裳(提起衣裳)

lift up;

2.散开。

自非烟雨霁,不辨此远山矣。 《水经注》

spread out;

国语辞典解释


详细解释

套裤。

《说文解字 · 衣部》:“褰,裤也。”《左传 · 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公在干侯,征褰与襦。”

1.提起、揭起。

《诗经 · 郑风 · 褰裳》:“子惠思我,褰裳涉溱。”唐 · 孟浩然《题长安主人壁》诗:“枕席琴书满,褰帷远岫连。”

2.开、散开。

《文选 · 孙绰 · 游天台山赋》:“尔乃羲和亭午,游气高褰。”北魏 · 郦道元《水经注 · 江水注》:“自非烟褰雨霁,不辨见此远山矣。”

两岸词典解释


详细解释

《书》撩起;揭起(衣服、帐子等)。

子惠思我,褰裳涉溱(《诗经‧郑风‧褰裳》)、枕席琴书满,褰帷远岫连(唐‧孟浩然《题长安主人壁诗》)。

外语翻译


  • underclothing; to pick up one's skirts
  • Legging (S)

康熙字典


康熙字典原文

正文

卷别 :正文・申集下 部首:衣部 )

唐韻》:去乾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丘虔切,𡘋音愆。說文》:袴也。左傳・昭二十五年》:公在乾侯,徵褰與襦。

又,搴也。詩・鄭風》:子惠思我,褰裳涉溱。禮・曲禮》:暑毋褰裳。

又,司馬相如〈子虛賦〉:襞襀褰縐。【註】褰,縮也。

又,《類篇》:紀偃切,音湕。九件切,音蹇 —— 義𡘋同。

或作𧝱𧛓

注解

〔褰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申集下,康熙部首是衣部

〔褰〕字拼音是qiān,上下结构,可拆字为𡨄、衣,五行属

〔褰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 [qiān] ⑴ 揭起:“子惠思我,~裳涉溱”。⑵ 古代称套裤。

说文解字

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
徐铉 (宋)

卷别卷八上反切去虔切頁碼272頁,第10

褰絝也。从衣,𡫜省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「徵褰與襦。」
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
徐锴 (南唐)

卷别卷十六反切豈虔反頁碼698頁,第3行,第2

褰絝。從衣,寒省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「微褰與襦。」
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
段玉裁 (清代)

卷别卷八上反切去䖍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1570頁,第1許惟賢688頁,第1

褰絝也。

段注昭卄五年《左傳》曰:公在乾侯。徵褰與襦。杜曰:褰,絝也。《方言》曰:絝,齊魯之間謂之䙭。按今《方言》作䙭。俗字也。褰之本義謂絝。俗乃假爲騫衣字。騫,虧也。古騫衣字作騫。今假褰而褰之本義廢矣。

从衣。寒省聲。

段注去䖍切。十四部。《字林》己偃反。

《春秋傳》曰:徵褰與襦。

©2025 在线词典网[www.zxcidian.com]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
在线词典网是专业的词语、成语、字典在线查询网站,本站数据仅供参考,最终以新华字典、汉语词典、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