穄
国语辞典解释
穄
jì详细解释
名
◎一种形似黍,但性不黏的粮食作物。
唐 · 释玄应《一切经音义 · 卷一五 · 十诵律》穄米引《说文解字》:“穄,糜也。似黍而不黏者。”《宋史 · 卷一七四 · 食货志上》:“谷之品七:一曰粟,二曰稻,三曰麦,四曰黍,五曰穄,六曰菽,七曰杂子。”南朝宋 · 鲍照《园葵赋》:“拂此苇席,炊彼穄粱。”
外语翻译
- panicled millet
- (nation)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子例切,音祭 —— 稷別名。《說文》:𪎭也。《玉篇》:關西𪎭似黍不黏。《後漢・烏桓傳》:其土地宜穄。《呂氏春秋》:飯之美者,有山陽之穄。《穆天子傳》:穄麥百載。【註】穄,似麥而不黏。
注解
〔穄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午集下,康熙部首是禾部。
〔穄〕字拼音是jì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禾、祭。
〔穄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jì] ⑴ 〔~子〕一年生草本植物。亦称“糜子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子例切頁碼第228頁,第24字續丁孫
穄
𪎭也。从禾祭聲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三反切子歲反頁碼第584頁,第1行,第1字述
糜也。從禾祭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子例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287頁,第3字許惟賢第563頁,第6字
𪎭也。
段注此謂黍之不粘者也。《黍部》曰:𪎭者,穄也。呂氏《春秋》。飯之美者。陽山之穄。高注云:關西謂之𪎭。冀州謂之䵖。《廣雅》。䵛,𪎭,穄也。《九穀攷》曰:據《說文》。禾屬而黏者黍。則禾屬而不黏者𪎭。對文異。散文則通偁黍。《內則》。飯黍稷稻梁。白黍黃梁。鄭注。黍,黃黍也。黃黍者,𪎭也。穄也。飯用之。黏者,釀酒及爲餌餈酏粥之屬。不黏者,𧦝𪎭𧦝穄。而黏者乃專得黍名矣。今北方皆𧦝黍子,𪎭子,穄子。穄與稷雙聲。故俗誤認爲稷。其誤自唐之蘇恭始。
从禾。祭聲。
段注子例切。十五部。《九穀攷》曰:簠簋實𪎭爲之。以供祭祀。故又異其名曰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