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姓
拼音sì xìng
注音ㄙˋ ㄒ一ㄥˋ
繁体四姓
词语解释
四姓[ sì xìng ]
⒈ 指四个姓氏。自汉以来,历代多有以四个名门贵族的姓氏合称为四姓的。如:东汉·明帝时外戚有樊、郭、阴、马四姓(见《后汉书·明帝纪》李贤注);三国·蜀有焦、娄、孟、毛四姓(见晋·常璩《华阳国志·南中志》),吴有朱、张、顾、陆四姓(见《文选·陆机〈吴趋行〉》李善注);晋·广陵郡有雷、蒋、谷、鲁四姓(见《晋书·刘颂传》);唐有崔、卢、李、郑四姓(见《新唐书·儒学传中·柳冲》)等。南北朝世族,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四等,谓之四姓。泛指名门贵族。
引证解释
⒈ 指四个姓氏。自 汉 以来,历代多有以四个名门贵族的姓氏合称为四姓的。
例如:东汉 明帝 时外戚有 樊、郭、阴、马 四姓(见《后汉书·明帝纪》 李贤 注); 三国 蜀 有 焦、娄、孟、毛 四姓(见 晋 常璩 《华阳国志·南中志》), 吴 有 朱、张、顾、陆 四姓(见《文选·陆机〈吴趋行〉》 李善 注); 晋 广陵郡 有 雷、蒋、谷、鲁 四姓(见《晋书·刘颂传》); 唐 有 崔、卢、李、郑 四姓(见《新唐书·儒学传中·柳冲》)等。
⒉ 南北朝 世族,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四等,谓之四姓。
引《梁书·张绾传》:“綰 在郡,述《制旨礼记正言》义,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。”
《新唐书·儒学传中·柳冲》:“郡姓者,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閲为之制……尚书、领、护而上者为‘甲姓’,九卿若方伯者为‘乙姓’,散骑常侍、太中大夫者为‘丙姓’,吏部正员郎为‘丁姓’。凡得入者,谓之‘四姓’。”
⒊ 泛指名门贵族。
引南朝 陈 徐陵 《<玉台新咏>序》:“五陵豪族,充选掖庭;四姓良家,驰名 永巷。”
明 唐寅 《金粉福地赋》:“贮四姓之良家,延诸姑与伯姊。”
国语辞典
四姓[ sì xìng ]
⒈ 四个姓氏。我国历代常有以四个豪门贵族合称为「四姓」的现象。如东汉时有樊、郭、阴、马四姓;三国吴有朱、张、顾、陆四姓;晋代有雷、蒋、谷、鲁四姓;唐代有郑、卢、李、崔四姓。
⒉ 南北朝时,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四等贵族,称为「四姓」。
引《南史·卷五六·张弘策传》:「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,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。」
《新唐书·卷一九九·儒学传中·柳冲传》:「尚书、领、护而上者为『甲姓』,九卿若方佰者为『乙姓』,散骑常侍、太中大夫者为『丙姓』,吏部正员郎为『丁姓』。凡得入者,谓之『四姓』。」
⒊ 印度社会的四种阶级。
引《长阿含经·卷一三》:「世有四姓:刹利、婆罗门、居士、首陀罗。」
相关词语
- shēng xuán生旋
- shēng cái生材
- shī cè失策
- shū máng输芒
- shén yù qì cuì神郁气悴
- sǎ xiù洒绣
- shuāng lòu霜漏
- shù jí束棘
- shuǎ huā zhāo耍花招
- shí xián时贤
- shào hóu guā邵侯瓜
- shì wǔ士伍
- shǐ zhōng ruò yī始终若一
- shōu shā收煞
- shí shú识熟
- sè sè jù quán色色俱全
- suì wēi遂威
- shēng qì升气
- shěng yuē省约
- shí xiàng识相
- shì huǎn zé yuán事缓则圆
- sūn sūn孙孙
- sì yuán四垣
- shí sān xǐng十三省
- shēn tǎo申讨
- shū huǎn舒缓
- shuāng lín霜林
- shān méi山眉
- sī huà司化
- shù dǎo hú sūn sàn树倒猢孙散
- shī miù失谬
- sī xì私系
- shì yǒu势友
- sān hǎo liǎng dǎi三好两歹
- shé jīn guō折巾郭
- shì wěi世伪
- shū miǎo殊邈
- shì mù qīng ěr拭目倾耳
- sǒng jiàn竦健
- shòu gǔ líng dīng瘦骨伶仃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