𠫒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𠪥 、 𨘡 、 𠪰
《唐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𡘋愚袁切,音元。《說文》:高平曰原,人所登。《爾雅・釋地》:大野曰平,廣平曰原。《周禮・地官・大司徒》:辨其山林、澤、墳衍、原隰之名物㊟〔原文「澤」上有一「川」字,「墳衍」上有「丘陵」二字。原文作「辨其山林、川澤、墳衍、丘陵、原隰之名物」〕。《禮・月令》:孟夏,令野虞出行田原,爲天子勞農。
义又,《前漢・食貨志》:農漁商賈四者,衣食之原。〈董仲舒傳〉:道之大,原出於天。〈司馬相如傳〉:爾陿游原。【註】孟康曰:原,本也。
义又,《爾雅・釋言》:原,再也。【疏】重再也。《易・比卦》:原筮,元永貞。【朱傳】必再筮,自審有元善長永正固之德。《禮・文王世子》:命膳宰曰:末有原。【註】末,勿也。謂所食之餘,不可再進也。《前漢・禮樂志》:以沛宮爲原廟。【註】師古曰:原,重也。言已立正廟,更重立也。又,《韻會》:推原也。《易・繫辭》:原始要終。《前漢・薛宣傳》:原心定罪。【註】師古曰:原,謂尋其本也。《管子・戒篇》:春出原農事之不本者,謂之遊。【註】原,察也。
义又,宥罪曰原。《晉書・潘岳傳》:會詔原之。
义又,通作源。《前漢・食貨志》:猶塞川原爲潢洿也。【註】師古曰:原,謂水泉之本也。
义又,姓。《廣韻》:孔子弟子有原憲。《前漢・趙廣漢傳》:潁川大姓原褚。【註】原褚,二姓也。
义又,州名。《韻會》:漢高平縣,魏爲鎮州,又攺原州。
又,《韻補》叶虞雲切。《史記・敘傳》:懷王客死,蘭咎屈原。好諛信讒,楚幷于秦。
注解
〔原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子集下,康熙部首是厂部。
〔原〕字拼音是yuán,半包围结构,可拆字为厂、,五行属木。
〔原〕字造字法是会意。小篆字形。象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。从厂( hǎn ),象山崖石穴形。从泉。本义是水源,源泉。
〔原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uán] ⑴ 最初的,开始的⑵ 本来⑶ 谅解,宽容⑷ 宽广平坦的地方⑸ 同“塬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下反切愚袁切頁碼第381頁,第13字續丁孫
𠫐
異體𠫒、厵
水泉本也。从灥出厂下。
厡
異體原
篆文从泉。
鉉注臣鉉等曰:今別作源,非是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𠫐乃古文、籀文也。後人以厡(原)代『高平曰邍』之邍,而別製源字為本厡(原)之厡(原),積非成是久矣。」高鴻縉《中國字例》:「象水从石穴出向下墜流之形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二反切言袁反頁碼第927頁,第2行,第1字述
水泉本也。從灥出厂下。
鍇注臣鍇曰:「會意,此水原字。原隰字古作邍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927頁,第2行,第2字述
篆文𠫐省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下反切愚袁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2276頁,第2字許惟賢第990頁,第5字
水本也。
段注各本作水泉本也。今刪正。《月令》百源注曰:眾水始所出爲百源。單𧦝曰原。絫𧦝曰原泉。《孟子》原泉混混是也。
从灥出厂下。
段注厂者,山石之厓巖。會意。愚袁切。十四部。
篆文从泉。
段注此亦先二後上之例。以小篆作厡。知𠫐乃古文,籒文也。後人以厡代高平曰邍之邍。而別製源字爲本厡之厡。積非成是久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