鱼
意思解释
鱼魚
yú基本解释
①脊椎动物的一类,生活在水中,一般有鳞和鳍,用鳃呼吸,冷血。~虾。~虫。~网。~跃。~贯(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)。~雁(书信,信息)。~米乡。~尾纹。~目混珠。~质龙文(喻虚有其表)。
②姓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鱼形。本义:一种水生脊椎动物。
2.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,包括圆口类、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。
鱼,水虫也。象形。鱼尾与燕尾相似。 豚鱼吉。 鱼木精。 鱼十有五。 鱼网之设。 鲜鱼曰脡祭。 鱼上冰,獭祭鱼。 白鱼跃入王舟中。
鱼鲩冠儿(女道士戴的鱼脑骨似的尖形帽子);鱼鳞册(“鱼鳞图册”的简称。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编造的土地薄册);鱼烂(像鱼鳞那样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);鱼轩(用鱼皮装饰的一种车辆,为贵妇乘用);鱼脍(切得很细的鱼肉。特指生食的鱼片);鱼市(批售鱼类的市场);鱼质龙文(外貌似龙,而实质为鱼。比喻虚有其表);鱼米(鱼类和米粮);鱼秧(比鱼苗稍大的小鱼);鱼鱼雅雅(形容威仪整肃的样子。因为鱼贯行,鸦飞成阵)
fish;
3.某些像鱼的水生动物。
鱼甲烟聚,貝胄星罗。
鱼甲(鲨鱼皮铠甲);鱼须(鲨鱼的须);鲸鱼;鳄鱼;甲鱼;鲵鱼
aquatic animal resembling a fish;
4.两眼白色的马。
horse with white eyes;
5.中医穴位名。指手拇指(或足姆趾)后方的掌(或跖)骨处有明显肌肉隆起,状如鱼腹的部位。
大渊,鱼后一寸陷者中也,为腧。
fish;
6.唐代作为符信用的铜鱼符 。
鱼契(鱼形的符信);鱼符(意同鱼契)
copper-fish tally;
7.古代木制成鱼形的信函 。
鱼素(书信);鱼书(书信);鱼沉雁杳(比喻音信断绝);鱼肠尺素(指书信);鱼鸿(代指送信人);鱼幅(书信);鱼封(书信)
wooden-fish box;
8.姓。
动词
◎“渔”的古字。打鱼,捕鱼 以佃以鱼。——《易·系辞下》 公将如棠观鱼者。——《左传·隐公五年》 抛掉一官如粪壤,好随鱼舸此中间。——宋· 孔武仲《自实丰仓归》 又
鱼罟(鱼网);鱼户(捕渔之家);鱼船(钓鱼或捕鱼的船只);鱼钓(钓鱼);鱼榔(捕鱼时用来惊鱼入网的木棒);鱼舸(渔船。又作“鱼舲”);鱼罩(捕鱼竹罩)
fish;
外语翻译
- fish; surname; KangXi radical 195
- Radikal Nr. 195 = Fisch (Sprachw), Fisch (S, Bio), Yu (Eig, Fam)
- poisson, 195e radical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古文: 𤉯
《唐韻》:語居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牛居切,𡘋御平聲。《說文》本作𤋳,水蟲也。象形,與燕尾相似。【註】徐鍇曰:下火象尾而已,非水火之火。《韻會》:隷省作魚。《易・中孚》:豚魚,吉。【註】魚者,蟲之隱者也。《儀禮・有司徹》:魚𠤎。【註】魚無足翼。《史記・周本紀》:白魚躍入王舟中。【註】馬融曰:魚者,介鱗之物,兵象也。
义又,蠹魚,亦名衣魚。《本草》:生久,藏衣帛及書紙中㊟〔《本草綱目》:寇宗奭曰:衣魚生久,藏衣帛中及書紙中〕。
义又,《詩・小雅》:象弭魚服。【傳】魚服,魚皮。【陸璣疏】魚服,魚獸之皮也。似猪,東海有之。一名魚貍,其皮背上斑文,腹下純靑,今以爲弓鞬步乂者也。
义又,《唐書・車服志》:初罷龜袋,復給以魚。《遼史・興宗記》:試進士於廷,賜馮立等緋衣銀魚。《金史・輿服志》:親王佩玉魚,一品至四品佩金魚,以下佩銀魚。
义又,《左傳・閔二年》:歸夫人魚軒。【註】以魚皮爲飾。
义又,馬名。《爾雅・釋畜》:二目白,魚。【註】似魚目也。《詩・魯頌》:有驔有魚。又,地名。《左傳・僖二年》:齊寺人貂漏師于多魚。又,〈文十六年〉:惟裨、儵、魚人實逐之。【註】魚,魚復縣,今巴東永安縣。
义又,〈晉語〉:夷鼓,彤魚氏之甥也。【註】彤魚,國名。
义又,姓。《左傳・成十五年》:魚石爲左師。《史記・秦本紀》:秦之先爲嬴姓,其後分封,以國爲姓,有修魚氏。
义又,與吾同。《列子・黃帝篇》:姬魚語女。【註】姬讀居,魚讀吾。
又,叶魚羈切,音宜。徐幹〈七喩〉:大宛之犧,三江之魚;雲鶬水鵠,禽蹯豹胎。胎音怡。
又,叶語鳩切,音牛。庾闡詩:煉形去人俗,飄忽乗雲遊;暫憩扶桑隂,忽見東岳魚。
考證
今以爲弓鞬步又者也。
謹照陸璣疏原文步又改步叉。
注解
〔魚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亥集中,康熙部首是魚部。
〔魚〕字拼音是yú,上中下结构。
〔魚〕字造字法是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魚形。本义是一種水生脊椎動物。
〔魚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ú] ⑴ 脊椎動物的一類,生活在水中,一般有鱗和鰭,用鰓呼吸,冷血⑵ 姓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一下反切語居切頁碼第386頁,第7字續丁孫
𤋳
異體𤉯、𩵋、魚
水蟲也。象形。魚尾與燕尾相似。凡魚之屬皆从𤋳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二反切研余反頁碼第936頁,第4行,第1字述
水蟲也。象形,魚尾與燕尾相佀。凡魚之屬,皆從魚。
鍇注臣鍇曰:「下火象尾而巳,非水火之火字。」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一下反切語居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298頁,第3字許惟賢第1000頁,第2字
水蟲也。象形。魚尾與燕尾相佀。
段注其尾皆枝。故象枝形。非从火也。語居切。五部。
凡魚之屬皆从魚。
白话解释
鱼,水中生物。象形。鱼尾与燕尾相似。所有与鱼相关的字,都采用“鱼”作边旁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之,以直式呈現,上像魚頭,中像身、鱗,下像尾,兩側像鰭,屬象形。金文三例,第一例純屬圖像,第二例與甲文互有繁簡,第三例尾部線條不相連,不影響其音、義。戰國文字二例,省了魚鰭,其餘和金文第三例相似。篆文
和戰國文字最相近,上像魚頭,中像身、鱗,下像尾。字經隸書,形變作
,以四點代表魚尾,頗失其形,而楷書沿之而定體。以上諸形,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。在六書中屬於象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