欺
意思解释
欺
qī基本解释
①诈骗,蒙混。~骗。~诈。~哄。~瞒。~诬。~诳。~蒙。童叟无~。
②压迫,侮辱。~负。~侮。~压。~凌。~生。~善怕恶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欠,其声。“欠”与出气、说话有关。本义:欺骗。
2.同本义。
欺,诈欺也。 仁义修立谓之任,反任为欺。 禄不遂行兹谓欺。 徒见欺。
deceive; cheat;
3.又。
尚不相欺。甚矣哉为欺也。
4.又。
世之为欺者。
欺诳(欺瞒);欺上罔下(对上欺骗,对下隐瞒);欺诞(夸大欺骗);欺谩(欺骗);欺三瞒四(隐蔽实情欺骗他人);欺天罔人(骗天骗人);欺天罔地(欺骗天地。极言人之背理昧心);欺心(自己欺骗自己心怀不轨,起坏心思);欺君罔上(欺骗蒙蔽君上)
5.欺诈,用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。
苏秦欺寡人。 欺诬诈伪也。
欺谬(欺诈背信);欺猾(欺诈奸猾);欺罔(诈骗迷惑);欺诡(欺诈);欺弊(欺诈蒙骗)
blackmail; fraud;
6.欺压,欺侮。
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,忍能对面为盗贼。
欺藐(欺负小看);仗势欺人;欺蔑(欺负蔑视);欺傲(欺侮轻慢);欺枉(欺负)
bully;
形容词
◎见南郭子,果若欺魄焉,而不可与接。——《列子·仲尼》
国语辞典解释
欺
qī详细解释
动
1.诈骗。
《战国策 · 秦策一》:“反复东山之君,从以欺秦。”
欺骗、诈欺、欺世盗名、自欺欺人。
2.凌辱、欺负。
唐 · 姚合《寄王度居士》诗:“天公与贫病,时辈复轻欺。”《警世通言 · 卷二五 · 桂员外途穷忏悔》:“公子倚势欺人,无所不至。”
3.压倒、胜过。
唐 · 杜牧《张好好诗》:“飘然集仙客,讽赋欺相如。”元 · 李寿卿《伍员吹箫 · 第一折》:“文欺百里奚,武胜秦姬辇。”
外语翻译
- cheat, double-cross, deceive
- betrügen, mogeln , betrügen, täuschen
- malmener, tromper, duper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唐韻》:去其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:丘其切,𡘋音僛。《說文》:詐欺也。《新書・道術篇》:仁義修立謂之任,反任爲欺。《論語》:吾誰欺。《史記・循吏傳》:子產治鄭,民不能欺;子賤治單父,民不忍欺;西門豹治鄴,民不敢欺。
义又,自昧其心曰欺。《大學》:⽏自欺也。蘇洵曰:書有以加乎其言,言有以加乎其心,聖人以爲自欺。呂祖謙論鄭莊公殺叔段曰:將欲欺人,必先欺心。
又,欺,㨆也。揚子《方言》:晉魏河內之北謂㨆曰殘,楚謂之貪,南楚江湘之閒謂之欺。【郭註】言欺㨆難厭也。今關西人呼打爲㨆,音廩,或洛感反。
义又,詆欺,漢法名。漢有誹謗詆欺法,至哀帝始除之。
义又,謾也、陵也。李詡《俗呼小錄》:見陵於人爲欺負。
义又,欺𤟧,大首也。王延壽〈魯靈光殿賦〉:仡欺𤟧以雕𥄴。【註】欺𤟧,大首也;雕𥄴,如雕之視也。𥄴與瞲同。
义《集韻》或作倛。
注解
〔欺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辰集下,康熙部首是欠部。
〔欺〕字拼音是qī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其、欠,五行属木。
〔欺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欠,其声。“欠”与出气、说话有关。本义是欺骗。
〔欺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qī] ⑴ 诈骗,蒙混⑵ 压迫,侮辱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八下反切去其切頁碼第288頁,第6字續丁孫
欺
詐欺也。从欠其聲。
附注段玉裁本作「詐也」,並注:「大徐作『詐欺也』,今依《韻會》正。」徐灝注箋:「戴氏侗曰:欺,气餒也,引之為欺紿。欺於心者,餒於气。按:戴說从『欠』之義甚精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六反切遣之反頁碼第726頁,第6行,第1字述
詐欺。從欠其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八下反切去其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653頁,第3字許惟賢第724頁,第9字
詐也。
段注大徐作詐欺也。今依《韵會》正。《言部》曰詐者,欺也。此曰欺者,詐也。是爲轉注。从欠者,猶从言之意。
从欠。其聲。
段注去其切。一部。
字形解说
此字始見於篆文。篆文字形從欠、其聲。「欠」為張口氣散,作為形符,表示義與張口言語有關;「其」為畚箕,於此作為不示義的聲符,表示音讀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