咬
意思解释
咬
yǎo基本解释
①上下牙对住,压碎或夹住东西。~啮。~噬。~紧牙关。
②钳子等夹住或螺丝齿轮等卡住。~合。~住扣。
③喻话说定了不再改变,亦指受责难或审讯时拉扯不相关的人。一口~定。乱~好人。
④狗叫。鸡叫狗~。
⑤正确地读字音,亦指过分地计较字句的意义。~字儿。~文嚼字(过分地斟酌字句,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)。
⑥追赶进逼。双方比分~得很紧。
详细解释
动词
1.形声。从口,交声。《说文》本从“齿”。本义: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弄碎。
2.同本义。
易子而咬。
咬姜呷醋(节约饮食用度);咬牙关(形容痛恨、愤怒或发狠心);咬瓦(比喻乏味);咬定牙根(亦作“咬定牙关”。形容下定决心,坚忍不拔);咬钉嚼铁(形容意志坚定,毫不动摇)
snap at; bite;
3.吐字发音 。
咬舌子(说话吐字含混不清的人);咬耳朵(附耳密语);咬字不准;咬吐(咬字吐音,发音);咬音咂字(形容说话一字一板,郑重其事);咬嚼吞吐(指演员的发音吐字,念白说唱)
articulate; pronounce;
4.比喻攀扯或诬陷他人 。
乱咬好人;反咬一口。
incriminate sb. innocent when blamed or interrogated;
5.螺丝等互相卡住 。
这个旧螺母咬不住扣儿。
bite; grip;
国语辞典解释
咬
yǎo详细解释
动
1.用牙齿切断、压破或夹住东西。
把绳子咬断、咬了一口馒头、别咬著牙签说话!
2.用工具钳住或卡住东西。
齿轮已经磨蚀,互相咬不住。
3.诬谄、牵连。
《京本通俗小说 · 错斩崔宁》:“那边王老员外与女儿并一干邻右人等,口口声声咬他二人。”
反咬一口、说话凭良心,可别随便乱咬人。
4.吐字、发音。
说的人咬字不清,听的人便很容易会错意。
5.皮肤与植物或化学制品碰触而过敏或受侵蚀。
这洗衣粉会咬手,要记得戴手套。
副
◎认定不变。
一口咬定。
两岸词典解释
咬
yǎo详细解释
1.上下牙齿相对用力。
咬断、咬住、咬紧牙关。
2.用钳子等工具钳住;用螺丝或齿轮等卡住。
螺丝已经脱落,咬不住了。
3.牵连;诬陷。
反咬一口、你不要乱咬人。
4.发音。
他咬字不标准。
5.皮肤碰触物品而过敏或受侵蚀。
这漂白水会咬手,使用时要记得戴手套。
6.追赶;守住。
两队的比分咬得很紧、一口咬定。
外语翻译
- bite, gnaw
- Bissen, Biss (S), anknabbern, beißen (V)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:古爻切;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:居肴切,𡘋音交。《玉篇》:鳥聲也。嵆康〈贈秀才入軍〉詩:咬咬黃鳥。《集韻》:通作膠。
又,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正韻》:於交切;《韻會》:幺交切,𡘋音㘭。《廣韻》:淫聲。《集韻》:哇咬,淫聲。
又,《莊子・齊物論》:宎者咬者。【註】咬,哀切聲。
又,《集韻》:吉巧切,音狡 —— 聲也。又,五巧切,音骲 —— 與齩同,齧骨也。或作䶧、齧。
又,許介切,音譮 —— 風聲。
注解
〔咬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丑集上,康熙部首是口部。
〔咬〕字拼音是yǎo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口、交,五行属火。
〔咬〕字造字法是形声。从口,交声。《说文》本从“齿”。本义是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弄碎。
〔咬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yǎo] ⑴ 上下牙对住,压碎或夹住东西⑵ 钳子等夹住或螺丝齿轮等卡住⑶ 喻话说定了不再改变,亦指受责难或审讯时拉扯不相关的人⑷ 狗叫⑸ 正确地读字音,亦指过分地计较字句的意义⑹ 追赶进逼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五巧切頁碼第59頁,第13字續丁孫
齩
異體𪗡、咬
齧骨也。从齒交聲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俗以鳥鳴之咬為齩齧。」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四反切五爪反頁碼第170頁,第6行,第3字述
齧骨也。從齒交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二下反切五巧切古音第二部頁碼第317頁,第9字許惟賢第142頁,第10字
齧骨也。
段注俗以鳥鳴之咬爲齩齧。
从齒。交聲。
段注五巧切。二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