糁
意思解释
糁糝
sǎn基本解释
◎〈方〉米粒(指煮熟的)。
详细解释
名词
1.米粒;饭粒。
厨乏聚蝇之糁。
糁粒(米粒)
rice grain;
2.散粒,碎粒 。
糁糁(粒粒,颗颗)
grain;
动词
1.以米和羹。
七日不食,藜羹不糁。
cook soup with rice;
2.洒,散落。
六街惊糁,阿香车里行雷。
糁盘(宋代风俗,除夕祭祀祖先及百神,在庭院架松柴齐屋,举火焚之)
disperse;
3.涂抹;粘。
左刻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”,石青糁之。
paint;
4.另见 shēn。
糁糝
shēn基本解释
①谷类制成的小渣。玉米~儿。
②山东鲁南地方小吃,是临沂、枣庄、济宁和徐州当地的传统名吃之一。(临沂方言念作:sá)
详细解释
名词
1.谷类磨成的碎粒。
一人一碗玉茭、高粱糁糊糊,里边煮着几块山药。
玉米糁;糁盆(以麻籸为燃料的照明火盆;旧俗岁时送神或祠祭、燕设,燃火于门外以祀神,兼取旺盛之相,亦谓之籸盆,燃料不限于麻籸)
ground grains of cereal crops;
2.另见 sǎn。
外语翻译
- a grain of rice; rice gruel mixed with meat
- mischen, mixen
康熙字典
康熙字典原文
正文
《廣韻》、《集韻》、《韻會》、《正韻》𡘋桑感切,音𢕕。《說文》古文糂作糝,以米和羹也。一曰粒也。《周禮・天官》:羞豆之實,酏食糝食。【註】取牛羊豕之肉,三如一,小切之,與稻米二、肉一,合以爲餌煎之。《莊子・山木篇》:孔子窮于陳蔡之閒,七日不火食,藜羹不糝。《釋名》:糝,𪏮也,相黏𪏮也。
义又,《篇海》:雜也。《周禮・天官》〔疏〕:列國之諸侯大射,大侯九十弓,糝侯七十弓,豻侯五十弓。糝侯者,糝,雜也,豹鵠而麋飾下,天子大夫。
又,《類篇》:蘇含切,音三。《正韻》:桑錦切,音沁 —— 義𡘋同。
注解
〔糝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上,康熙部首是米部。
〔糝〕字是多音字,拼音是sǎn、shēn,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米、參。
〔糝〕字的汉语字典解释:㈠ [săn] ⑴ 以米和羹;也指用米掺和其他食物制成的食品。《周禮•天官•醢人》:“羞豆之實,酏食糝食。”⑵ 米粒;饭粒。《齊民要術•作魚鮓》:“炊秔米飯為糝,并茱萸、橘皮、好酒,於盆中合和之。”⑶ 散开;撒落。唐李白《春感》:“榆莢錢生樹,楊花玉糝街。”⑷ 混杂。《篇海類編•食貨類•米部》:“糝,雜也。”⑸ 黏。《釋名•釋飲食》:“糝,黏也。相黏𪏮也。”㈡ [sān] ⑴ 〔糝䊤〕糜和。《集韻•覃韻》:“糝,糝䊤,糜和也。”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桑感切頁碼第233頁,第8字續丁孫
糂
以米和羹也。一曰粒也。从米甚聲。
糣
異體糣
籒文糂从。
糝
古文糂从𠻝。
蔣注案:古文糂之字形誤,當从𠻝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十三反切息感反頁碼第597頁,第4行,第1字述
以米和羹也。從米甚聲。一曰粒也。
鍇注臣鍇曰:「孔子戹于陳蔡,藜羮不糝也。」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597頁,第5行,第1字述
古文糂從參。
反切………頁碼第597頁,第5行,第2字述
籒文從㊟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七上反切桑感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1325頁,第3字許惟賢第579頁,第3字
㠯米和羹也。
段注古之羹必和以米。《墨子》。藜羹不糂十日。呂覽作藜羹不斟。七日不粒。不斟正不糂之誤。《內則》注曰:凡羹齊宜五味之和。米屑之糝。
从米。甚聲。
段注桑感切。七部。
一曰粒也。
段注今南人俗語曰:米糝飯。糝謂孰者也。《釋名》曰:糝,黏也。相黏𪏮也。按《廣韵》、《集韵》、《類篇》、《干祿字書》皆有䊉字。云蜜漬瓜食也。桑感切。葢糝有零星之義。故今之小菜古謂之糝。別製其字作䊉。《通鑑》。盧循遺劉裕益智䊉。宋廢帝殺江夏王義恭。以蜜漬目睛。謂之鬼目䊉。《廣韵》二仙。枸櫞𣗳皮可作䊉。南方艸物狀。建安八年。交州刺史張津以益智子䊉餉魏武帝。俗多改粽字。故三省注《通鑑》曰:角黍也。葢誤認爲送韵之粽字。《齊民要術》引《廣州記》。益智子取外皮蜜煮爲糝。味辛。徑作糝字。
籒文糂。从。
段注聲、甚聲同在七部。
古文糂。从參。
段注參聲亦在七部。《周禮・醢人》、《內則》皆如此作。《周頌》。潛有多魚。傳曰:潛,糝也。古本如此。《爾雅》。糝謂之涔。涔卽詩之潛也。《小爾雅》及郭景純改糝爲木旁。謂積柴水中。令魚依之止息。字當从木也。而舍人,李巡皆云:以米投水中養魚曰涔。似其說各異。不知積柴而投米焉。非有二事。以其用米故曰糝。以其用柴故或製字作罧。罧見《淮南書》。橬槮皆魏晉閒妄作也。